案例编号:YE-030
所属年代:兴起于元代,兴盛于明清之际
所属区域:黄河流域/沁河流域/晋东南地区
完成学生:陈登星、石岩松、郝天昊
指导教师:高晨舸、汪芳、袁敬诚、李志刚、杨子江、张子龙、冯任军
合作高校:太原理工大学、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武汉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山西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南峪村隶属于黄河流域的沁河流域大箕水系。大箕水是沁河的一级支流,流经村落南侧;
2)气候条件: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冬季寒冷干燥;
3)地形地貌:地处太行山山麓南端,地势北高南低,东、西、南三面环山,背靠晋普山,村落夹于两山之间,南侧邻水;
4)人文环境:南峪村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村落的建筑风格具有典型的晋东南民居特点,古时南峪村是晋商贸易之路上的重要驿站,是晋东南地区传统水环境适应性营造智慧的典范模版。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双循环水系统:南峪村主要包括山坡林地、陡坡梯田、高位水池、村庄、村边河流和缓坡梯田六个结构元素,根据海拔高度将其分别归入上层循环水系统和下层循环水系统,并按照其主要功能划分了雨洪管理区、生活用水区、生产用水区和自然净化区四个分区;
2)立体排水系统:村庄内部,建筑层面雨水通过屋顶有组织的排至地面;院落内通过中间高两侧低的坡度将大部分雨水集中制两侧排水沟内;街巷层面,汇集的雨水利用道路自然高差排至山下或汇入河流,以此来排泄雨季山洪爆发所带来的大量过境雨水。
2.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择址避害与地形改造:南峪村一带夏季雨水相对集中,容易引起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陡坡梯田承接北侧高山林地渗透的雨水,肩负暴雨防洪的责任,使当地在连续暴雨的条件下仍不至于产生地表径流。缓坡梯田坐落于河流南侧山谷处形成的小块冲积扇区域,地肥土沃,肩负收集雨水同时贮蓄地下水资源的责任,使得山区耕地拥有良好的生产条件。村庄夹于两侧旱地梯田之间可提高村中的相对湿度并减少沙尘,改善人居环境;
2)空间形态营造:村落依山就势,沿河分布,形成了东西长、南北窄的形态。街巷格局呈鱼骨状,道路纵横交错,将村落分割成不同的院落群。这种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不仅满足了生产生活用水的需求,还有效地防止了洪涝灾害。
3.水文化传承与地方记忆
南峪村的水文化传承与地方记忆丰富多样。旧时的跑旱船民俗活动反映了敬水文化中的人水和谐思想。村民在庙会等集会时穿戴“旱船”造型的服饰,展现对水的敬重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外,古井作为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背井离乡”等俗语,体现了水井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意义。这些水文化元素为南峪村增添了独特的文化魅力。
三、小结
南峪村作为晋东南地区的传统村落,其发展与水环境密切相关。村落的选址、布局、建筑和文化都体现了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对水环境的适应性营造。从水文环境、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到人文环境,南峪村的每一个方面都与水有着深刻的联系。在人水关系方面,南峪村通过多层次的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独特的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以及丰富的水文化传承与地方记忆,形成了一个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聚落。这种传统理水智慧不仅为南峪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也为现代城乡水环境治理和聚落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参考文献
石谦飞,李昉芳,景一帆,等. (2021).晋东南传统聚落水环境适应性营造智慧*——以晋城市泽州县南峪村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36(6): 134-140.
汪芳,薛鹏程,刘钊,等. (2021).变化中的适应还是适应中的变化?传统村落政策对区域景观系统适应性的影响研究[J].中国园林, 37(10):16-21.
郭华瞻,周艺南,汪悦. (2022).传统村落理水体系对当代城市水治理的启示——以晋东南传统涝池系统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 29(4): 9-15.
袁靖,潘艳,董宁宁,等. (2020).良渚文化的生业经济与社会兴衰.考古, (2), 83-92.
Yang Zhao,Junling Zhang. (2025). The Natural Suitability of Human Settlements and Their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in the Nenjiang River Basin, China[J]. Frontier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Vol.10: 861027.
Pengcheng Xue,Jiayin Zhang,Fang Wang,et al. (2025). Adapt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vill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cality preservation[J]. Indoor and Built Environment, Vol.34(1): 116-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