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平台 -> 教学案例库 -> 案例库地图 -> 黄河流域 -> 正文

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陶寺遗址

发布日期:2025-07-10

案例编号:YE-031

所属年代:新石器时代

所属区域:黄河流域-汾河流域

完成学生:张创艺、易凌宇、苗开婷

指导教师:冯任军、汪芳、袁敬诚、李志刚、杨子江、张子龙、高晨舸

合作高校:山西大学、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武汉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陶寺遗址位于黄河中游的汾河流域;

2)气候条件:属暖温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陶寺遗址所在的襄汾地区年均温约13.5℃,年均降水约500mm,多年降水不均,浮动较大;

3)地形地貌:陶寺遗址坐落于山西省南部的临汾盆地,遗址北以韩侯岭与太原盆地分野,南靠紫金山—峨嵋台地衔接运城盆地,中部受塔儿山—汾阳岭隆起分隔形成南北盆地结构;

4)人文环境:陶寺人水关系的本质是 “分级用水技术体系”与“王权水利礼制”在气候突变下突破技术阈值引发的系统性崩溃。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分层用水技术体系:水资源利用形成了严格的分层体系。饮用水,依赖木构井框技术,远离污染河域保障卫生。生产水,普通居民取用自然河流,宋村沟被改造为“天然灌溉渠”,支撑黄土高原水稻种植。宫廷礼制水,专设引水渠构建池苑,兼具生活、消防等;首创“凌阴”冰窖,实现王室储冰特权;

2)技术瓶颈与系统崩溃:气候干冷事件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木构井框技术受限于15米深度无法突破,饮用水链断裂,引发系统性资源危机。

2.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王权主导的水利空间符号化:空间布局深刻体现了王权,宫城池苑以水体模拟星象布局,成为彰显权力的核心空间载体;有鲜明的阶层区隔,宫廷独占人工引水工程,平民只能依赖河流取水,中期更将宋村沟纳入外郭城,进一步强化空间的秩序;

2)功能整合与空间结构:宋村沟串联起手工业区与居民区,并利用西北低、东南高的地形实现了自流灌溉,形成了高效的“水网-生产”耦合空间;宫城则被水体环绕,莫角山观象台居于礼制轴线之上,共同强化了“水环圣域”的神圣意象。

3.水灾害防控与韧性构建

1)阶段性防灾策略演进:早期被动避灾,选址远离汾河主道;中期构建工程化防洪体系:开凿“小北沟”导洪渠分流山洪,加固城墙,宫城升级排水系统;晚期因管理废弛,仅能被动挖简陋沟渠分洪但失效,出现管涌崩岸;

2)社会技术韧性极限:国家强盛期可调动劳力有效防洪;政权衰微后治水能力断崖式衰退,暴露技术适应性对制度保障的极端依赖。

三、小结

陶寺的成功在于利用分层用水保障效率,水空间符号化强化王权。其崩溃始于气候干冷致地下水位跌破取水阈值而资源链断裂,最终文明因“水文韧性阈值”失守而瓦解。


参考文献

高江涛,何努.(2024).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宫城及其门址发掘简报.考古,(05),17-34+2.

崔天兴,柴怡.(2022).最早的“水准仪”:来自襄汾陶寺遗址的证据.华夏考古,(03),56-62+78.

何驽.(2020).制度文明:陶寺文化对中国文明的贡献.南方文物,(03),22-46.

邵晶.(2020).石峁遗址与陶寺遗址的比较研究.考古,(05),65-77+480.

何驽.(2019).陶寺遗址的水资源利用和水控制.故宫博物院院刊,(11),85-98+111.

李伯谦.(2015).略论陶寺遗址在中国古代文明演进中的地位.华夏考古,(04),17-20.

姚大全,何驽,陈安国,高江涛&郑海刚.(2011).山西襄汾陶寺古遗址自然变形遗迹的发现及其意义.地震学报,33(04),545-549.

高江涛.(2007).陶寺遗址聚落形态的初步考察.中原文物,(03),13-20.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