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编号:YE-032
所属年代:新石器时期(5000 aB.P.)
所属区域:黄河流域,汾河支流文峪河流域
完成学生:崔鹏、刘璇然、李仲昊
指导教师:高晨舸、汪芳、袁敬诚、李志刚、杨子江、张子龙、冯任军
合作高校:太原理工大学、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武汉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山西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临水村位于山西省孝义市高阳镇中心地带,东距孝义市区约7公里,位于汾河支流文峪河流域;
2)气候条件:临水村地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约420-460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年蒸发量大于降水量,这种气候条件使得水资源显得尤为珍贵;
3)地形地貌:临水村位于黄土台塬区,地势较为平坦,土壤肥沃,为村落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4)人文环境:临水村的自然水系以村南的下堡河为主,不仅为村落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还通过其支流和沟渠网络,形成了一个较为复杂的水系系统,为村落的农业灌溉、生活用水以及生态环境的维持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人水关系
1.依水而居的聚落选址
1)靠近水源:临水村坐落在下堡河北岸的二级台地上,临近的下堡河作为村落的重要水源。新石器时期,当时的人们主要依赖于河流进行采摘、狩猎和捕捞等活动,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明清时期,聚落空间格局逐步向村北、村西、村东扩展,但始终围绕着下堡河这一核心水源展开;
2)避水患:村落并没有直接建在河畔,而是选择了下堡河北岸的二级台地作为基址。二级台地相对较高的地势,使得村民在享受河流带来的便利的同时,能够有效避免洪水的侵袭;
3)择平地而处:临水村位于黄土台塬区,地势较为平坦,土壤肥沃。黄土台塬顶面平坦,边缘部分虽因流水侵蚀形成沟壑,但台塬顶部却能为村民提供稳定的居住环境和适宜的农业用地。平坦的地势有利于建筑的建设和聚落的扩展,也为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提供了便利。
2.水资源合理利用的智慧
1)锢窑建筑与地下水资源利用:临水村民居建筑多采用锢窑形式,锢窑建筑依黄土台塬而建,通过在窑洞内部设置水窖等设施,收集和储存雨水,实现了对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这种方式不仅为村民提供了生活用水,还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室内的湿度,改善了居住环境;
2)地道系统与水资源管理:临水村拥有发达的地道系统,这一系统在历史上主要用于躲避战乱和储藏粮食,同时也承担着水资源储存和分配的重要功能。地道系统如同一个地下水库,能够有效收集和储存雨水,然后通过合理的分配机制,将水资源输送到村落的各个角落;
3)古井与泉水资源的利用:村民通过对古井和泉水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构建了一个多元化的供水体系,确保了在不同季节和不同环境条件下,都能够满足生产生活用水的需求。此外,古井和泉水还成为了村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村民的宗教信仰和民俗活动紧密相连,进一步丰富了水资源利用的文化内涵。
三、小结
临水村的聚落选址体现了依水而居的智慧,靠近水源以满足生产生活需求,同时选择二级台地以避开水患,确保居住环境的稳定与安全。村庄的建筑形式和水资源管理方式也充分体现了对当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通过锢窑建筑、地道系统和古井等设施实现雨水的收集与储存,以及水资源的有效管理与分配。这些智慧与制度共同构成了临水村独特的水文化,使其在黄土台塬区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李红艳,行增奇,张睿. (2025).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南关镇董家岭村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J].城市规划, 49(05): 123-124.
胡小猛,蔡顺,陈美君. (2016).基于区域河湖地貌演化历史的大荔人化石层位年代分析[J].地理学报, 71(05): 864-872.
林晓丹. (2022).围池而居:旱涝共存下黄土台塬传统聚落营建的景观特征研究[J].中国园林, 38(12): 121-126.
李志宇,韩卫成. (2023).晋西传统民居院落形制特征研究——以高阳古村为例[J].中外建筑, (07): 108-112.
A M M ,Arine K ,Ibrahim A , et al. (2018).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reuse of reclaimed water as a management option to augment water supplies.[J].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190(9):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