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编号:YE-033
所属年代:明代弘治十七年(1504年)建成
所属区域:黄河流域/山西省忻州市河曲县
完成学生:李仲昊、刘璇然、崔鹏
指导教师:高晨舸、汪芳、袁敬诚、李志刚、杨子江、张子龙、冯任军
合作高校:太原理工大学、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武汉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山西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位于黄河“几”字弯东岸峡谷段,控制黄河与支流饮马泉沟、纸房沟交汇处,形成“一主(黄河)两辅(沟谷)三泉(泉群)”复合水系;
2)气候条件: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400毫米左右(约70%集中于7-9月),"十年九旱"与夏涝并存,春旱风险突出;
3)地形地貌:三级阶梯式地形:约860m黄河滩涂区(行洪缓冲带)、880m冲洪积平台(梯田农业区)、900m基岩台地(城堡核心区);
4)人文环境:明代"山西镇-河保路"军事要塞,现存城墙、烽燧、暗渠等遗产,2016年入选中国传统村落。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工程调控水:沿饮马泉沟修筑约1.2公里石砌暗渠,通过三级堰塘调蓄日均约5m³泉水,灌溉390亩左右梯田;利用黄土节理建造12处边墙渗水窖(单窖容约30m³),收集山体裂隙水;
2)抗旱技术:种植低耗水作物谷子、荞麦;1973年引入提黄灌溉工程,实现雨养农业向可控水源的转型。
2.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垂直分层防御:村落选址建设在三层分级的高台上;滩涂层——预留约800亩红柳行洪区,削减洪峰流速;平台层——约8.2公里明代石砌田埂蓄水调洪,形成"梯田-暗渠"灌溉网络;基岩层——矩形城堡抬升约3.6米防洪基座,瓮城设双层排水孔。
3.水灾害防控与韧性构建
1)刚性防洪:城墙基座超百年洪水位,环堡壕沟导排洪水,1549年成功抵御特大洪灾;
2)生态缓冲:纸房沟种植榆树-沙棘混交林,实测降低径流速度35%;滩涂区红柳固土滞洪;
3)预警机制:烽燧系统执行"三丈闭门"标准,联动军事防御与水情监控。
4.水文化传承与地方记忆
1)信仰实践:真武庙壁画《黄河镇水图》融合"九龟镇河"传说,赋予水文观测神圣性;
2)节庆仪式:农历六月廿四"河灯会"漂流灯,同步黄河流域物候周期;
3)生态禁忌:口传规约"砍沟树者,家宅不宁"守护混交林,延续朴素生态伦理。
三、小结
罗圈堡村通过军事地理与水文防御的深度耦合,构建了“刚性工程-弹性生态-文化约束”三位一体的人水关系:其工程智慧体现为梯级水利系统破解干旱困境与空间分层设计平衡防御生存需求;生态启示在于混交林滞洪与滩涂行洪区对自然力的疏导效能;而当代挑战凸显为现代开发拆除暗渠致灌溉效率骤降40%、超采地下水使饮马泉涌量锐减90%,深刻警示传统智慧流失的生态代价。聚落兴衰昭示: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亟需重拾“军事地理思维”,将历史韧性转化为“生态缓冲-适应性技术-文化约束”的当代治理范式,实现人水关系的动态再平衡。
参考文献
陈亚宁,李忠勤,徐建华,等. (2023).中国西北干旱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变化及保护建议[J].中国科学院院刊, 38(3): 385-393
陶希东,石培基,李鸣骥. (2001).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重建研究[J].干旱区研究, 18(1):18-22
田美荣,冯朝阳,王世曦,等. (2023).近70年来黄河流域生态修复历程及系统性修复思考[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13(5): 1787-1797
王长松. (2020).历史上黄河流域的人地关系演变[J].人民论坛, (25): 142-144.
国务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EB/OL].中国政府网,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