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编号:YE-034
所属年代:唐天授二年(公元六九一年)
所属区域:黄河流域—黄河渭河洛河交汇处,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
完成学生:池浩淼、张慧敏、白剑
指导教师:冯任军、汪芳、袁敬诚、李志刚、杨子江、张子龙、高晨舸
合作高校:山西大学、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武汉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潼关古城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地处黄河与渭河、洛河三河交汇处,是黄河流域中下游过渡带的关键节点;
2)气候条件:潼关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约600mm左右,但分布不均,夏季多暴雨,易引发山洪,春季干旱频发,依赖黄河灌溉;
3)地形地貌:南依秦岭余脉,北靠黄河阶地,形成“山-河-塬”阶梯式格局。古城建于黄土台塬之上,既避洪水,又控水路要冲。黄土垂直节理发育,易发生滑坡与崩塌;
4)人文环境:作为关中门户,潼关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城墙、烽燧等防御设施依地势而建,体现了“以水为障,以山为屏”的智慧。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潼关地处黄河与渭河交汇处,水资源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居民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实现高效利用与风险规避。
1)灌溉系统:明清时期修建的“潼渠”网络引黄河水灌溉农田,并设置闸坝调节水量,兼顾抗旱与防洪需求。部分村落保留有老渠遗迹,展现传统水利工程的智慧;
2)泥沙治理:黄河含沙量高,村民采用“淤田法”,将洪水引入低洼地带沉淀泥沙,既改良土壤肥力,又减缓河道淤积;
3)水井与蓄水:黄土台塬地区地下水位较深,村民挖掘深井并修建旱窖(如“涝池”)蓄积雨水,保障生活用水。
2.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聚落的空间形态直接反映对水文环境的适应性。村落主体建于黄河二级阶地,避开洪水直接威胁,滩地区域作为季节性农田或泄洪缓冲带。古城内巷道呈鱼骨状布局,主街顺地势倾斜,两侧暗沟导流雨水至低洼处,避免内涝。传统民居多为砖木结构,基础抬高以防潮;临河建筑采用石砌墙基抵御冲刷。
3.水文化传承与地方记忆
人水关系通过文化实践得以延续。现存河神庙、龙王庙遗址及“祭河神”习俗,体现对自然力的敬畏;部分村落保留端午节投粽避涝的变俗。老年人传唱的“防洪号子”或民谚(如“黄河涨,上南岗”)蕴含防灾知识。且现存浪底村、河口巷等水文相关地名,标记历史水环境变迁。
三、小结
潼关古城的传统村落,是黄河流域人水互动演化的微观缩影。其核心智慧在于通过聚落选址、水利技术和社会组织的弹性调整,实现“水进人退、水退人进”的共生平衡。并且军事、农业、商业功能叠加,形成复合型生计系统,降低单一水文风险的影响。同时将自然约束转化为文化资源,以信仰、习俗和技术传承维系人水关系的长期稳定。
参考文献
梁建邦.(2005).潼关古城的建制.沧桑,(Z1),17-24.
江林昌,李笑笑.(2021).黄河改道与中华早期文明的形成.民俗研究,(06),14-24+158.
穆渭生.(2002).唐代潼关述略——唐关内道军事地理研究之一.陕西教育学院学报,(04),63-66.
张晶,梁建邦.(2018).历代潼关军事设防.渭南师范学院学报,33(15),69-75.
Zhang, X., Wang, Y., Huang, H., Yuan, S., Hua, R., Tang, Y., & Shi, C. (2025). Evaluating Resource Endowments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for Traditional Riverside Villages in Shaanxi: A Yellow River Cultural Perspective.Sustainability,17(11), 5014.
Wang, C., Gong, W., Zhao, M., Zhou, Y., & Zhao, Y. (2023).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co-efficiency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of China based on the super-efficient SBM model.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30(28), 72236-72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