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编号:YE-035
所属年代:汉魏时期
所属区域:黄河流域—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
完成学生:池浩淼、张慧敏、白剑
指导教师:冯任军、汪芳、袁敬诚、李志刚、杨子江、张子龙、高晨舸
合作高校:山西大学、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武汉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位于黄河流域庄浪河、咸水河与黄河交汇处;
2)气候条件: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降水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较大;
3)地形地貌:地势由西北至东南逐渐降低的走向,整体呈葫芦状,山体呈现丹霞地貌特征;
4)人文环境:频繁的移民浪潮在此汇聚,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此激烈碰撞又深度融合,为古镇注入多元文化基因,现代保护与开发策略通过文旅融合赋予其新的生命力,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案例。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工程技术体系:古镇形成了多层级的水利设施网络。在微观尺度上采用石砌驳岸-木桩加固的复合护岸技术,中观尺度构建分流式渠系,宏观尺度则通过闸坝体系调节流域水文节律;
2)动态平衡机制:水文扰动触发社区组织变革,技术创新又反哺生态稳定,通过水文知识的代际传承、风险管理的仪式化表达以及资源利用的弹性规划得以加强;
3)技术制度创新:形成“择高而居”的垂直分布模式,应对黄河河床淤高。构建复合型水利设施,兼具防洪、灌溉与航运功能。建立水权分配体系、夯土防渗工艺等弹性应对机制。
2.水文化传承与地方记忆
1)治水工程技术的代际延续:河口古镇在应对黄河水文特征时,形成了独特的工程技术体系——民居地基抬高、设置防洪石阶,采用夯土防渗工艺与榫卯结构防洪墙,至今仍在部分古建筑中可见;
2)聚落格局的水适应性印记:古镇整体呈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布局,北靠丹霞山体抵御风沙,南临黄河获取航运便利,街巷走向与黄河流向平行,形成水陆联动的空间逻辑,主街两侧前店后宅的商住建筑,后宅多设水埠头,方便居民取水与货物运输,体现因水而商的生活方式。
三、小结
河口古镇本质上是黄河流域“人-水-城”互动关系的微观缩影。其价值不仅在于历史技艺的延续,更在于为当代流域城镇提供了如何在生态保护与文化认同中寻求平衡的范式,唯有将水文适应智慧、空间记忆载体与社区文化认同三者结合,才能让水文化真正成为活态传承的地方精神基因。
参考文献
郭瑞艺.(2025).传统村落街巷格局与记忆场所关联性研究——以兰州河口古镇为例.重庆建筑,24(03),22-26.
范霄鹏,高超.(2025).丝路码头兰州市西固区河口古镇.室内设计与装修,(03),138-141.
聂好春,田耀祯.(2021).张含英治黄理论及当代启示.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8(04),22-24.
山岚,洪生辉,张斌.(2024).兰州河口古镇张公祠建筑特点与保护思路探究.建筑设计管理,41(04),90-96.
Yang, S., Zhang, Z., Zhang, J., Bai, X., Hu, F., Zhang, K., & Wang, S. (2025).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and driving mechanism betwee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Middle Yellow River Basin.Scientific Reports,15(1), 10688.
Li, G., Zhang, N., Cao, Y., Xia, Z., Bao, C., Fan, L., & Xue, S. (2024). Analysis of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using the optimization 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 in the middle Yellow River Basin, China.Earth Science Informatics,17(6), 5107-5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