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平台 -> 教学案例库 -> 案例库地图 -> 黄河流域 -> 正文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平堡乡平堡村

发布日期:2025-07-10

案例编号:YE-040

所属年代:明代至今(约1368年至今)

所属区域:黄河流域/甘肃省靖远县

完成学生:赵婷、刘燕、张灏景

指导教师:张子龙、汪芳、袁敬诚、李志刚、杨子江、冯任军、高晨舸

合作高校:兰州大学、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武汉大学、云南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平堡村位于黄河中游南岸冲积平原,黄河年均径流量约300亿立方米,泥沙含量高达37kg/m³,形成典型"悬河"地貌。近30年因上游水利工程,年径流量减少12%,但汛期(7-10月)仍占全年65%;

2)气候条件:典型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年均温8.7℃,极端高温39.2℃,极端低温-27.3℃。年均降水240mm(1951-2020年数据),但2021年单日最大降水达98mm,突破历史极值;

3)地形地貌:黄河二级阶地,基底为古生代变质岩,上覆黄土与冲积层,滑坡与河岸侵蚀风险高。处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带,黄河二级阶地落差12-15米。第四纪黄土层厚20-30米,地基承载力80-120kPa,地震烈度7度区;

4)人文环境:明代军事屯堡转型为农耕水运枢纽,形成“堡-渠-田-码头”四位一体的聚落格局。作为古丝绸之路北线渡口,现存明代《靖虏卫志》记载其"堡周三百丈,驻军户百二十"。清乾隆《甘肃通志》称"平滩堡为水陆码头,商贾云集"。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古代水利:

明代"军屯渠系":总长18km,采用"闸坝-陡坡-跌水"三级消能设计;清代"四六分水制":每日辰时(7-9时)渠首村用水占60%,下游村40%;现存最老水利设施:清道光九年(1829年)铸铁分水闸,闸孔精度达±2cm2);

2)现代创新:

2020年建成智能灌溉系统:通过LoRa物联网监测土壤墒情,节水效率达约35%;光伏农业园区:占地150亩,年发电量280万度,板下种植耐阴作物亩产提高18%。

2.水文化传承与地方记忆

1)活态遗产:

"开闸祭河"仪式:入选甘肃省非遗,包含"取水-祭文-投玉-开闸"四环节;清代水车复原:直径8.5米,采用榫卯结构,每日提水40m。

2)文化传播:

出版《平堡水利志》(2023年)收录明清水利碑刻21通;与央视合作纪录片《黄河古堡》收视率达约1.2%。

三、小结

平堡村浓缩了600年黄河治理智慧:军事水利转化为民生水利,传统技术嫁接现代科技。其经验启示:①阶梯式分水制度可优化水资源分配②"硬防御+软适应"模式提升抗灾韧性③水利遗产活态保护促进乡村振兴。建议加强数字孪生技术应用,建立黄河流域传统村落保护联盟。


参考文献

潘春辉.(2009).清代河西走廊水利开发与环境变迁.中国农史,28(04),123-130.

康小虎.(2023).近十年甘肃省河西走廊水资源利用分析.甘肃水利水电技术,59(09),5-8.

党学亚,张俊,常亮,顾小凡.(2022).西北地区水文地质调查与水资源安全.西北地质,55(03),81-95.

苏海洋.(2011).论河西走廊人地关系转型与交通格局的演变.陇东学院学报,22(05),121-125.

王旺多,杜军林.(2006).统筹河西走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探索.河西学院学报,(03),50-53.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