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平台 -> 教学案例库 -> 案例库地图 -> 黄河流域 -> 正文

甘肃省临夏贵族自治州临夏市城郊镇木场村

发布日期:2025-07-10

案例编号:YE-039

所属年代:明初至今(约1368年至今)

所属区域:黄河流域/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

完成学生:张灏景、赵婷、刘燕

指导教师:张子龙、汪芳、袁敬诚、李志刚、杨子江、冯任军、高晨舸

合作高校:兰州大学、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武汉大学、云南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木场村位于黄河流域洮河水系大夏河支流,地处陇中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带。年均降水量仅300毫米,蒸发量高达1800毫米,降水70%集中在7-9月;

2)气候条件:木场村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历史上曾遭遇极端干旱和暴雨事件,如1965年大旱和2021年“7.18”暴雨;

3)地形地貌:木场村地处祁连褶皱系与鄂尔多斯地块接触带,黄土覆盖厚度30-80米,村落建于古滑坡体堆积扇上,后缘坡度约25°;

4)人文环境:木场村是回、汉、东乡族多民族聚落,通过独特的空间组织、水资源管理技术和多民族文化融合,展现了干旱区人水共生的智慧。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工程调控水:木场村通过涝池群系统(23座串联式涝池,总库容约1.2万立方米)和隐形水网(红胶泥夯筑“地龙”暗渠,长约4.7公里)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2)水系统整合:木场村采用“三三制”农业模式(粮作、草田轮作、撂荒休耕各占1/3),发展耐旱滩羊养殖,形成“以牧补农、以商活水”的复合生计模式;

3)水资源管理:木场村实行传统“水分制”(1股水=2小时/周,按家族人口调整)和现代水票制(农业用水0.8元/立方米,生活用水0.2元/立方米),并通过“水长老会”调解用水冲突。

2.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择址避害与地形改造:木场村选址于大夏河三级阶地,平均海拔1800米,遵循“背山面水”原则,背靠积石山,面向大夏河;

2)水系主导空间结构:木场村以“八坊十三巷”为核心,形成藏、汉、回多民族混居格局。清真寺500米半径内分布公共水窖、经堂学校,村界设5米高夯土“风煞墙”,巷道转折处置镇水石狮。

三、小结

木场村通过工程技术实现水资源功能性支配,以空间营建响应水文环境,体现人水互动中控制与适应的辩证统一。其对干旱和暴雨的防控能力支撑了农业经济繁荣与社会复杂化进程,但未来仍需面对地下水位下降等挑战,反映了人类生存与自然环境动态平衡的内在限度。


参考文献

张俊,余堃,董佳秋,龙睿,尹立河.(2025).西北干旱内陆河下游间歇性生态输水的河岸带生态水文响应研究进展与展望.西北地质,58(02),31-40.

陈亚宁,王怀军,王志成,张辉.(2017).西北干旱区极端气候水文事件特征分析.干旱区地理,40(01),1-9.

蔡宜晴,胡海静.(2014).西北干旱地区水文特性及水资源管理措施.水利科技与经济,20(08),88-89.

刘柱,徐志侠,李丰龙,彭爵宜.(2013).西北干旱地区水文特性及水资源管理措施研究.水电能源科学,31(06),51-54.

刘莹.(2011).浅议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发展与水生态系统的关系.甘肃社会科学,(05),149-152.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