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编号:YE-041
所属年代:明清时期(约16世纪—20世纪初)
所属区域:黄土高原丘陵区/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陇川镇文丰村
完成学生:刘燕、赵婷、张灏景
指导教师:张子龙、汪芳、袁敬诚、李志刚、杨子江、冯任军、高晨舸
合作高校:兰州大学、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武汉大学、云南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
文丰村地处黄土高原中部干旱丘陵区,属黄土沟壑水系上游,区域无稳定地表河流,仅在夏季暴雨期形成季节性洪沟,常年水源主要来自降水集蓄和地下浅层水。村庄水资源主要依靠自建水窖和深井抽水系统,部分农田通过拦洪坝与简易滴灌实现有限灌溉。极端干旱年份饮用水亦曾短缺,水安全问题长期存在;
2)气候条件:
文丰村位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在350—450毫米之间,蒸发量高、降水集中,6—8月为主要雨季。春秋多风干旱,土壤易受风蚀和水蚀,雨水短时集中,易引发坡面冲刷和沟道暴涨,对人居安全与农田利用形成严峻挑战;
3)地形地貌:
聚落位于“梁—峁—沟”交织带的低缓山腰平台,平均海拔约2000米,地势西高东低。村庄沿天然冲沟两侧展开,周边为层层梯田与林草缓坡。土质为典型黄绵土,蓄水能力差,需修筑梯田、石坎、植被护坡等工程维持耕地稳定性;
4)人文环境:
文丰村为汉族聚居传统农业村落,长期以旱作麦豆和外出务工为主,村内保留“祭井”“打水曲”等水文化习俗。村庄核心区保有晚清以来的院落民居、石砌水窖、雨水集渠等乡土水利设施,构成了以“山、田、院、水”为核心的聚落文化格局。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淡水调控:
文丰村水资源调控以“雨水集蓄+井水补充”为基础。传统院落屋顶设导流系统,将雨水汇入地下水窖,每户储水可达20-40立方米。田间设有土坝和沉沙池,用于收集山坡径流。2000年后陆续打井并安装电动抽水泵,部分区域铺设聚乙烯管网连接村内蓄水池,实现集中供水与滴灌系统融合,构成“集雨—蓄井—管网”多层结构;
2)农业与动力利用:
村域多梯田地块,靠地形和坝体储水缓灌。历史上曾设“转盘磨”利用小沟落差带动碾磨,但现已荒废。主要灌溉方式仍以人工分水为主,部分村民尝试利用小型太阳能泵站进行农用提水;
3)水管理机制:
传统水窖按户所有,村内主井、机井则由村组集体调度。井水使用实行“登记供水+轮流抽水”制度。2021年建立“水务管护小组”,负责全村管道维修、水泵检修与应急调水,是村民自组织水管机制初步形成的标志。
2.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择址与防灾:
村落选址基于“远离冲沟、靠近蓄水”的原则,集中分布于山腰平台,避开洪水通道。建筑以三合院为主,屋顶高低错落、设导水沟引流至院内水缸或水井。村道多为沿沟修筑,自然高差有利于水流下渗与防内涝,部分地势低洼处设泄水渠与沉砂池;
2)水系空间结构:
院落中设集水台和引渠口,多户共用井口或坡脚泉水。新型水窖埋设于户外墙边,水管通至厨房与浴室。村中保留有“水井巷”“水磨湾”等传统地名,反映历史上的水系空间布局;
3)乡土水文化:
村民在传统节日中仍举行“祭井”“请水神”等仪式。重要古井设有石刻碑文或木亭遮护,寓意“水为根本”。屋外墙体上偶见水纹、鱼图、泉眼龙符号,体现农耕文化中的“引水养田”“顺天顺水”理念。
三、小结
文丰村作为典型黄土高原丘陵型聚落,展现出“因地制宜、节水优先”的传统人水关系策略,其系统特征包括:
1)生态适应性:通过“屋顶集雨+梯田保水+地下储蓄”三位一体的蓄水模式,应对极端干旱与暴雨冲刷的双重压力;
2)空间安全性:聚落空间与水系统深度耦合,从院落排水、沟头防护到水窖利用,体现精细化水环境控制理念;
3)文化传承性:水井信仰、祭水仪式与空间符号延续了对水的尊重与依赖,是村民生态认同的重要来源。
文丰村“集雨系统—多井补给—社区共治”模式,为西部干旱丘陵区传统村落的水资源适应性保护、文化景观恢复与系统性更新提供了有力借鉴。
参考文献
李海平.(2025).“非遗”赋能民族地区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文县草河坝藏族村落的实证分析.甘肃高师学报,30(02),70-75.
江潮,姜婷,姜心忆,张甜,孙心竹,王思琪.(2024).基于空间句法的白马藏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以文县草河坝村为例.绵阳师范学院学报,43(11),111-118.
张文锦,后小龙,陈晓琴,盖建功,李学科.(2024-08-01).基于多源监测与数据融合的定西地区黄河流域水质评价及预警机制研究.2025-08-11.
张文祥,郭冰,陈荣.(2024).定西市高标准小流域治理指标分析.山西水土保持科技,(02),24-25.
张文祥,魏雯.(2023).定西市高标准小流域综合治理建设实践.山西水土保持科技,(04),27-29.
马海霞,张佰林,张文祥,常军霞,李旭春.(2023).定西市安家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响应.水土保持通报,43(04),316-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