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编号:YE-042
所属年代:明清时期(约15世纪—20世纪初)
所属区域:西部山地/甘肃省陇南市文县铁楼藏族乡草河坝村
完成学生:刘燕、赵婷、张灏景
指导教师:张子龙、汪芳、袁敬诚、李志刚、杨子江、冯任军、高晨舸
合作高校:兰州大学、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武汉大学、云南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
草河坝村位于白龙江上游白马河谷,核心水系为白马河,源于摩天岭海拔约3500米的杜鹃池。水文呈现“双峰模式”:6月冰雪融水形成首洪,8月暴雨叠加主洪峰,水位日变幅可达约2米;
2)气候条件:
属秦巴山地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气候,年均气温约14℃,年降水量约900mm但75%集中于7-9月,多突发性暴雨。冬季受焚风效应影响,河谷相对湿度常低于30%,形成“湿季洪涝、干季燥热”的极端环境;
3)地形地貌:
聚落坐落于摩天岭北麓构造剥蚀台地,海拔约1600米。背靠50°-60°陡崖(摩天岭断裂带形成),面临白马河深切V型峡谷,形成“悬崖-台地-急流”三级地貌。台地下伏志留系千枚岩,滑坡敏感性极高;
4)人文环境:
草河坝村为白马藏族核心聚居区,唐代吐蕃驻军形成戍卒聚落,明清时期成为川甘茶马古道药材盐巴中转站。其干栏式建筑体系与竹枧水利系统,彰显了高山峡谷生存智慧。
二、人水关系
1.水灾害防控与韧性构建
1)空间避害与工程疏导:
聚落选址于百年洪水线以上高阶台地,建筑群沿等高线呈“带状层叠”布局
独创“竹枧-水塘-消防池”系统:12公里毛竹剖管引高山泉水,7处石砌水塘分级调蓄巷道设计为“鱼骨状”汇流结构,沟底嵌鹅卵石削减水流冲击力;
2)建筑与空间的韧性设计:
干栏木楼底层架空3米,柱基深埋2米并套接石臼,洪水时可快速泄流,屋顶45°陡坡设计实现积雪自动滑落,屋面集水注入中央消防池,粮仓建于基岩露头区,规避土层滑动风险;
3)动态消能与生态耦合:
寨周200亩“神林”作为天然海绵体,削减地表径流速度40%;梯田采用“鱼鳞坑”生物坎设计,层层截留泥沙;“三线防御”体系:高山涵养带→梯田滞洪层→寨内龙形排水道。
2.水文化传承与地方记忆
1)信仰与祭祀:
信仰“水神”达玛女神,每年农历六月举办“祭水会”,巫师戴池哥昼面具诵经;泉眼处设水神庙,庙前立“三眼神柱”标记水位警戒线;竹枧入口刻《水规》符文:“污渠者罚修水道三十丈”;
2)社会与制度:
实行“水头人”制度,长者掌管竹枧分配密钥;按十二生肖轮值“水日”,灌溉时段刻于吊桥柱;少女成年需通过“背水礼”:从神泉取水全程无洒漏;
3)文化与艺术:
暗渠出口雕“镇水木鱼”,兼具杂质过滤与精神镇洪功能;火塘铁三足架象征“天-地-水”,每日晨祭洒水强化文化记忆;水文预警艺术化:水流冲击巷道"音石"发出不同阶警报声。
三、小结
草河坝村通过干栏建筑弹性抬升、竹枧系统柔性导流、文化禁忌软性约束的三重智慧,在暴洪频发的白马河谷延续千年聚落生命。其核心价值在于:
空间韧性:架空层设计与带状布局实现"水过不留痕"的快速恢复能力;
生态耦合:“神林-梯田-水塘”系统形成天然滞洪屏障;
文化固本:将水文知识编码为仪式、禁忌与艺术符号,保障技术代际传承;
这种“柔韧相济”的生存哲学,为当代高山峡谷区聚落的洪涝治理与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活态范本。
参考文献
李海平.(2025).“非遗”赋能民族地区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文县草河坝藏族村落的实证分析.甘肃高师学报,30(02),70-75.
江潮,姜婷,姜心忆,张甜,孙心竹,王思琪.(2024).基于空间句法的白马藏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以文县草河坝村为例.绵阳师范学院学报,43(11),111-118.
连华,宁雷,张铭驿.(2022).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策略研究——以甘肃省为例.甘肃科技纵横,51(09),5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