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平台 -> 教学案例库 -> 案例库地图 -> 黄河流域 -> 正文

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贾川乡梅江村

发布日期:2025-07-10

案例编号:YE-043

所属年代:形成于元代以前(距今800余年)

所属区域:黄河流域/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贾川乡

完成学生:张灏景、赵婷、刘燕

指导教师:张子龙、汪芳、袁敬诚、李志刚、杨子江、冯任军、高晨舸

合作高校:兰州大学、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武汉大学、云南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梅江村地处黄河流域渭河水系三级支流支家河流域,水系层级为渭河→牛头河→稠泥河→支家河。支家河穿村而过,形成"山-河-台地"的立体景观格局,村落选址于两条河流交汇处的高台地带;

2)气候条件:属温带气候,四季分明,年均气温约10℃,年降水量约550毫米,无霜期约175天。昼夜温差大,山谷风和逆温现象明显;

3)地形地貌:位于陇山西南麓黄土高原向陇西高原过渡带,海拔1300-1450米,属典型黄土梁峁沟壑区。村落依六层台地而建,坐西向东布局,中部被雨水冲沟分割,形成独特的阶梯状聚落形态;

4)人文环境:元代以前建村,明代朱氏族人定居形成现存村落基础,清中期进士朱正南回乡筑宅奠定建筑风貌。2013年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保留着完整的农耕文明印记和戎族文化遗存。

二、人水关系

1.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立体台地聚落形态:梅江村顺应黄土沟壑地形,在六层台地上形成阶梯状聚落。建筑组团呈合院式联排布局,通过枝状路网串联,形成"生产-生活"直接对接的自足体系。这种布局既减少热损耗又增强抗风性能,体现了对严酷环境的适应性;

2)水系主导的生产系统:传统时期形成"水-田-磨坊"有机链条,通过竹木渡槽实现高位灌溉。现代修复的古码头、水磨坊等设施,展现了从单一生产功能向生态文化多元价值的转变。立体排水网络采用"明暗结合"方式,构成应对黄土区暴雨冲刷的智慧系统;

3)因水而生的建筑技艺:水利设施如磨坊采用石材筑基、木构承重,深远出檐适应水力作业环境。灌溉系统通过分水石堰和木质闸门形成精准配水网络,体现了黄土沟壑区独特的水资源管理智慧。

2.水文化传承与地方记忆

1)戎族水文化遗存:与古代绵诸戎"绵诸水"文化一脉相承,村落台地布局延续了戎族夯土建筑、沟谷防御等生态适应模式。村口明代古榆及六棵古槐构成的"树-井-庙"信仰序列,承载着陇山地区特有的水源崇拜记忆;

2)风水营建智慧:严格遵循"背山面水"的选址理念,北靠梅坪山阻挡寒风,东临支家河引入夏季凉风。村落布局暗合"左青龙、右白虎"的四神地模式,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生态观;

3)非物质水文化遗产:"看水号子"劳动歌谣传承水利知识,"编柳护岸"技艺展现生物工程智慧,"龙潜深潭"等传说以神秘叙事传递节水伦理。春季祭水仪式通过清理河道等活动,持续强化村民的生态保护意识。

三、小结

梅江村流域人居系统展现了黄土沟壑区"立体适应"的生存智慧。通过台地聚落形态和精准水利系统,实现了在脆弱生态环境中的可持续发展;戎族文化遗存、风水理念和非物质水文化遗产,构建起多层次的水文化认同体系。这种历经八百余年演化的人水关系,不仅见证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化的交融,也为黄土高原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了珍贵的历史参照。


参考文献

薛明月,王成新,窦旺胜,王召汉.(2020).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34(04),94-99.

李如友,石张宇.(2022).黄河流域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关系及形成机理.经济地理,42(08),205-212.

龚胜生,李孜沫,胡娟,魏幼红.(2017).山西省古村落的空间分布与演化研究.地理科学,37(03),416-425.

程乾,凌素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地理科学,2013,33(10):1166-1172.

张舟,王仲智,林柄全,程香钰.(2023).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资源开发与市场,39(08),949-956.

芦旭,雷振东.(2016).自然地理约束下的黄土沟壑区传统聚落营建经验探析.华中建筑,34(03),157-161.

刘锦洋,葛亮.(2019).甘肃省天水市梅江村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城市规划,43(12),57-58.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