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编号:YE-044
所属年代:春秋战国-至今
所属区域:黄河流域
完成学生:付子豪、张鑫、廖海东
指导教师:袁敬诚、汪芳、李志刚、杨子江、张子龙、冯任军、高晨舸
合作高校:沈阳建筑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长江上游流域嘉陵江水系—地处嘉陵江水系白龙江右侧;
2)气候条件:位于我国长江流域上游段,研究基地青木川镇属于北亚热带暖温山地湿润气候、属于北亚热带地区,全年四季分明,温度适宜,雨量充沛;
3)地形地貌:垂直地带分异性明显。青木川镇位于秦岭山区,海拔差异性较大,高山区常年温凉潮湿,低山河谷则相对温暖,形成立体气候;
4)人文环境:该区域为三省交界处,也是羌族的聚集地,是羌族文化和农耕文化的融合地,也是川陕贸易往来的贸易重镇,同时也是金溪河较为蜿蜒曲折的地方,建筑主要沿金溪河两岸顺应河流走线布置建筑和街巷空间,布局非常符合中国古代传统风水意向,呈现出“山—村—水—村—山”的格局。
二、人水关系
1.水灾害防控与韧性构建
1)主要街巷间完备的排水系统:青木川镇街巷沿地势设置排水沟渠,利用自然高差排水,雨水将顺着沟渠汇入排水管流入金溪河;
2)隐性防洪系统:金溪河沿岸建筑多建于较高台地,避免洪水威胁,河岸采用自然护坡与局部石砌相结合的方式;
3)兼具消防与景观营造的“四水归堂”院落形式:魏氏宅院等大型院落注重水景营造,将消防蓄水的实用功能与景观价值结合。
2.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水系主导空间结构:青木川镇的人水关系呈现出典型的"依水而居、因水而兴"特征。房屋沿河流走向顺势而建,由于河流支流众多,蜿蜒交汇,使街巷空间变化丰富,同时镇区位于金溪河两岸,形成了"两山夹一河"的"川"字型生态格局;
2)新旧布局与可持续规划:镇区内新街和老街分别位于南北两岸,遥相呼应,并与东边高处的回龙阁形成对景关系,构成“二龙戏珠”独特景观结构,也体现了对古镇的选址智慧进行了传承和演进以及可持续规划与营建手法。
三、小结
青木川镇的水文化系统是一个融合实用功能、生态智慧和文化象征的复合体系。从人水关系看,古镇居民创造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从用水智慧看,传统水利设施展现了因地制宜的技术创新;从水历史文化看,水系承载着丰富的集体记忆和地方认同;从给排水系统看,古代工程兼顾了功能性与可持续性;从建筑布局看,水系是提升建筑、街巷线形、空间丰富性的关键要素。在当代语境下,青木川镇的水系统保护应注重整体性、活态性和可持续性,将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使水文化成为古镇特色保护与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
参考文献
崔羽,王英帆,崔栋.(2019).文旅型小城镇可持续规划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以陕西省青木川镇为例.小城镇建设,37(09),97–103.
李稷,张沛,张中华,王强,刘婷.(2024).基于文本挖掘的传统村落乡土知识提取研究——以宁强县青木川村为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56(06),855–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