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平台 -> 教学案例库 -> 案例库地图 -> 黄河流域 -> 正文

山西省长冶市沁源县法中乡董家村

发布日期:2025-07-10

案例编号:YE-045

所属年代:明朝至今

所属区域:黄河流域

完成学生:戎又乐、周超然、马玉乐

指导教师:袁敬诚、汪芳、李志刚、杨子江、张子龙、冯任军、高晨舸

合作高校:沈阳建筑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大学、山西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沁河发源于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自北而南,向南经安泽县、沁水县、阳城县、晋城市郊区,切穿太行山,于武陟县白马泉流入黄河。村庄东南侧有法中河自东北向西南流过;

2)气候条件:董家村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一年四季分明,多晴朗天气。气候温和,空气湿润,平均温度约9℃,年相对湿度平均约65%,年平均降雨量约650毫米,年均气温约8℃,无霜期90~15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约2500小时。春季旱象比较明显,夏秋两季湿润多雨,冬季多风少雨雪;

3)地形地貌:村庄整体属黄土高原区,地理单元属沁水盆地西部隆起区太岳山系主脉,西北隆起,东南倾低,地势西高东底,东侧地势相对平坦。村庄位于法中河河谷地带,三个居民点沿河而落;

4)人文环境:董家村地势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间低,并在此形成河谷地,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村落选址在遵循面水而居的前提下,将村落选在河谷平地处,有意绕开山体,避开河流,既充分考虑自然的地形地势特点,又因地制宜的去选择最佳的选址地点,并在村落周边形成动态的景观带。

二、人水关系

1.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历史由来:明清时期,由于战乱频发,老百姓为躲避战乱,纷纷在山高谷深的沁河流域中上游地区定居并营建民居,且来此定居的多以家族为单位进行迁移,沁河流域传统村落的选址受到地形、气候以及风水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水环境是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2)村落选址:董家村整体在河谷依山势而建,村落聚居于山脚下,与河道之间由农田隔开。顺应地势依山而建,高处而居;既考虑生产生活用水之便,又考虑防洪排涝需求,逐水而居的同时又距水面有一定距离,防止洪水侵袭。利用河谷地形,将村落选址在山地缓坡之上,依据地形层层递进。

2.水文化传承与地方记忆

1)风水文化利用:将风水学说中“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村落选址理论体现的淋漓尽致。此外,董家村的村落营构也十分注重“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将村落营建与周边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构成“山水田村”的格局。董家村背后靠山,有利于阻挡冬季北来的寒风;面向河流,有利于迎来夏日的凉风,冬暖夏凉,还能享灌溉、养殖之便;此外,负阴抱阳,可以获得充足的日照;将村落营建在山前平地上,既可以抵御洪水的侵袭,又方便当地村民就近取水,免受奔波之苦。

2)山西人营建智慧:此外,山脚处植被茂密,气温适宜,村民们不仅能够有更开阔的视野观赏风景,植被根系的吸水性又能防止水土流失,调节小气候。这种良性循环的有机生态环境,体现了山西人的营建智慧,可以说是村落选址之典范。

三、小结

沁河流域村落选址体现出“依赖水而又敬畏水”的特点,村落选址都靠近河流水系,体现依赖水的特性,但与河流水系之间存在一定的垂直距离,又反映出村落选址敬畏水的特性。其具体表现为村落一方面遵循“背山面水”的风水学说,沿河而居,为当地居民生活生产用水及村落的发展提供便利。另一方面,历史上沁河流域在夏季时常发生洪涝灾害,对村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害,人们畏惧洪水,因此将村落营建在山地丘陵的平台上,以抵御洪水的侵蚀。


参考文献

王飞.(2018).沁河主要河段河道演变分析.山西水利,(09),65–69.

刘志鹏.(2018).沁河分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探讨.山西水利,(09),45–49.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