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流域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平台 -> 教学案例库 -> 案例库地图 -> 海河流域 -> 正文

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永安镇神溪村

发布日期:2025-07-10

案例编号:HA-006

所属年代:北魏(386—534年)

所属区域:海河流域/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

完成学生:刘璇然、崔鹏、李仲昊

指导教师:高晨舸、汪芳、袁敬诚、李志刚、杨子江、张子龙、冯任军、

合作高校:太原理工大学、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武汉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山西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神溪村位于海河流域区桑干河支流浑河中上游;

2)气候条件:该区域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约6℃,平均降雨量420毫米左右,集中于夏季,易发生气象干旱事件;

3)地形地貌:神溪村位于太行山北段恒山西北麓、约海拔1100米的狭长坳谷;

4)人文环境:神溪村水神信仰与恒山文化交融,形成双轨信仰体系。依托自然地形,上游凤凰山林地涵养水源,中游台地抬升建筑基址避洪,下游神德湖湿地蓄滞调峰,通过湿地生态修复、植被固土等柔性手段,实现“以自然之力治水”的可持续智慧。

二、人水关系

1.水灾害防控与韧性构建

1)地形适应性空间布局:依托凤凰山高差台地筑居,带状分散布局,以山地、台地、湿地进行分区,实现天然防洪与功能适配;

2)柔性水利工程体系:构建蓄留、减速、调蓄三级水文系统,采用非硬质工程实现灌溉与防洪功能复合;

3)动态韧性平衡机制:通过季节性空间利用、洪灾资源转化及自然预警,形成“人水互适”的循环应对模式。

2.水文化传承与地方记忆

1)水神信仰的体系化实践:以律吕神传说为核心,通过祭祀、仪式与庙会将水患叙事转化为社区精神纽带;

2)水空间的文化编码:公共建筑沿水系串联,建筑细节融入水文符号,以风水话语赋予山水环境文化象征意义;

3)水管理的制度性传承:村规民约规范用水,集体劳作积淀传统,教育体系渗透水伦理,实现文化与制度的延续与传承。

三、小结

神溪村以“山形定势、水脉定局”为原则,通过空间布局、文化信仰与生态工程的多维协同,构建安全、生产、信仰一体的人水共生系统。其当代价值在于其将自然约束转化为营建智慧的在地化经验,通过地形顺应型的空间布局、材料本土化的技术体系、信仰制度化的资源管理,构建了兼具生态韧性与文化认同的人居系统。


参考文献

马煜,王金平,安嘉欣. (2021).流域视野下山西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及聚落特色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52(4): 638-644.

汪芳,方勤,袁广阔,等. (2023).流域文明与宜居城乡高质量发展[J].地理研究, 42(4): 895-916.

刘启波,刘璇,周若祁. (2015).适应地貌与气候特征的海河流域传统民居聚落研究[J].绿色科技, 3(03): 256-262.

孙军涛,牛俊杰,张侃侃,等. (2017).山西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J].人文地理, 32(3): 102-107.

赵艺芳,原野,高嫄.(2023). 2010-2020年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的空间关系——以桑干河流域(山西段)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 43(2): 239-247.

牛彦龙,王毅. (2025).海河流域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关联机制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5(05): 119-129.

Xu S, Li J, Zhang T. (2024). Effects of drought on ecosystem evapotranspiration and 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 in the Haihe River Basin.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the Earth, Parts A/B/C, 135.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