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流域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平台 -> 教学案例库 -> 案例库地图 -> 海河流域 -> 正文

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小屯村殷墟遗址

发布日期:2025-07-10

案例编号:HA-005

所属年代:商王朝后期

所属区域:海河流域

完成学生:张创艺、易凌宇、苗开婷

指导教师:冯任军、汪芳、袁敬诚、李志刚、杨子江、张子龙、高晨舸

合作高校:山西大学、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武汉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殷墟遗址位于发源于太行山的洹河流域;

2)气候条件:该区域温度较今天温暖,属于亚热带北缘,年降水量约800—1000毫米,整体温暖湿润;

3)地形地貌:殷墟遗址位于经纬度约36°N,144°E,地处太行山东麓与华北大平原的交接地带,西倚太行山余脉,东接华北平原,呈西北高、东南低斜坡;

4)人文环境:殷墟遗址通过王权控水:引渠祭河彰显权威,利用青铜技术推动的文明的发展。都城历经约270年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天人合一“的伦理根基。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双元供水体系:殷墟构建地表水与地下水协同利用系统。地表水通过约2500米主干渠引洹河水入城,枝状支渠覆盖宫殿区与作坊区;地下水依托分级水井,宫殿区深井保障优质饮水,作坊区浅井满足青铜淬火等高耗水需求。陶制排水管精密防淤,陂池雨季蓄洪约3万立方米,旱季反补地下水源,形成集约化水循环;

2)产业联动技术:水资源直接驱动手工业革命。铸铜作坊沿洹河支渠密集分布,水井密度达约9口/平方公里,支撑“水冷淬火”工艺;竹筏经洹河运输太行山西麓铜矿,形成“林—河—坊”产业链。水网同步串联制陶、制骨作坊,推动商代手工业集群化发展;

3)灾害防空技术:以工程韧性应对水文波动:宫殿区建于洹河南岸3米高阶地,规避泛滥风险;人工壕沟雨季转为泄洪渠,容洪量3万立方米;陶排水管套接技术高效排污。甲骨文“令众协田”记载集体疏浚沟渠,建立早期水利维护共同体。

2.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择址避害与地形改造:顺应自然地形实施阶地避洪策略:宫殿区择洹河南岸高地,王陵区占洹河北岸台地,平民区居洼地。人工改造强化防御——洹河Ω形曲流收束至80米宽,形成天然护城河;西、南侧挖掘大灰沟,旱季为交通壕,雨季成排洪渠,以最小干预实现“因水为屏”;

2)水系主导空间结构:以洹河水系为空间骨架:设置矩形池苑与宗庙建筑严格对齐,石砌驳岸彰显王权秩序的礼制轴线;生产脉络则是手工业沿枝状水网簇状分布,形成“水—坊”一体化单元;而其等级分区则体现在水井深度宫殿14米而平民为5米、陂塘位置等都标志资源分配的权力梯度。

三、小结

殷墟遗址中“以水定邑”的水文环境与聚落选址的适应性智慧殷墟的选址充分体现了对洹河水文特征的深刻认知与适应性选择。商代都城从频繁迁移到定都殷墟长达273年,核心在于通过科学选址规避水患并利用水资源。殷墟的水利设施不仅是工程技术的体现,更是社会组织与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商代通过制度与信仰管理水资源,体现了早期社会的复杂性和生态伦理。殷墟的水利实践推动了商代文明的多维度发展,实现了人类从生存保障到文明跃升。


参考文献

刘笑恒.(2021)晚商殷墟池苑研究[D].郑州大学.

唐际根,岳洪彬,何毓灵,等.(2016)洹北商城与殷墟的路网水网[J].考古学报.

何毓灵,徐洪银.(2023)洹北商城与殷墟聚落形态浅析[J].中原文物,

张译丹.(2017)中国古代都城空间格局演化研究[D].西北大学.

唐由海.(2020)先秦华夏城市选址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常怀颖.(2018)夏商都邑铸铜作坊空间规划分析[J].中原文物.

王元.(2007)殷墟布局规划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陈朝云.(2003)商代聚落体系及其社会功能研究[D].郑州大学.

何毓灵.(2021)洹北商城与殷墟的水系及相关问题[J].考古,

Cheung C ,Jing Z ,Tang J , et al. Diets, social roles, and geographical origins of sacrificial victims at the royal cemetery at Yinxu, Shang China: New evidence from stable carbon, nitrogen, and sulfur isotope analysis [J]. Journal of Anthropological Archaeology, 2017, 48 28-45.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