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编号:LH-003
所属年代:明万历31年(1603年)
所属区域:辽河流域-苏子河流域
完成学生:宋君扬、林丽鑫
指导教师:袁敬诚、汪芳、杨子江、冯任军
合作高校:沈阳建筑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大学、山西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苏子河流域呈羽状河网,汛期河宽75~90米,具有旱涝不均的径流特征;
2)气候条件: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降水750~850毫米,四季分明但旱涝时空不均;
3)地形地貌:“四山半水一分田”的山底型村落,东高西低,两面环山(羊鼻子山、龙头山),苏子河穿流台地平原;
4)人文环境:赫图阿拉村是满族发源地、后金第一都城,融合了满蒙汉多民族文化,以王城军事防御与农耕稻作为核心。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三级分蓄体系:在稻作经济方面,利用水稻营造暴雨洪峰上涌时的多级、多层次的防洪加固体系,将不同高度的土地分割成高低错落的田地,依据地势种植适宜的农作物,缓解暴雨洪峰对水土的侵蚀;
2)传统技术:采用院落排水洞、碎石散水护基以及木质门槛,防治倒灌的方式抵御暴雨侵蚀。村庄就地取材地以水稻秸秆做稻草泥草屋顶,起到防水作用。汗王井位于内城中心,辐射全城居民,形成围井而居的聚落格局,通过“千军万马饮不干”的传闻达到祭祀与生活的双功能设计。
2.水灾害防洪与韧性构建
1)防洪布局:村落营建了适宜地形的、依附重力做功的无组织排水体系,体现“依山为富”的传统习俗。排水体系按照纵轴竖向的设计,整体水系流向由东南向西北,并将各个院落内的雨水经道路串联汇入横向道路,最后经沟渠汇入东、西荷花池中,由此到达聚落精神汇集的目的;
2)排蓄系统:赫图阿拉村的地表径流雨水通过街道排水和雨水自然汇集,分别集蓄到东、西荷花池内。赫图阿拉村为应对旱季缺水情况下的生产生活用水难题,形成了三级分蓄体系,第一级为地表植被土壤涵养蓄水,第二级为沟渠蓄水,第三级为泡塘蓄水;
3)聚落规划:真武阁、龙王庙等关键建筑形似鱼鳍,临河高地而建,既亲近水源、祈求庇佑,又利用地势防洪避险。莲花池为神龙二目,汗王井作为村落心脏,进一步深化了人水精神的联结。
三、小结
赫图阿拉村起源于军事统治,占据高位台地之上。考虑到古代的防御需求,选址于牛鼻子山脉北侧延伸出的高地,整体地势南高北低,南侧高地外设围墙,北侧以苏子河为界形成了天然的护城屏障,努尔哈赤族又将“汉宫大衙门”建在聚落南端的制高点,可以俯瞰十里开外的边防形势,增强了村落防御属性。村落东西两侧发展了大面积农田,作为农业生产基地,平坦的地势还利于军队点兵操练,由于被二道河与苏子河环绕,有充足的水源,通过古井引水村内,满足了村内的生活用水。赫图阿拉村作为王城文化和农耕文化主导下的传统村落典型代表,将村落与河流相交建于台地之上,并在村旁建设具有调蓄功能的水渠,最终形成了“水富盈田,水田交融”的互促模式。
参考文献
张洁.(2022).社会转型期传统村落空间的类型及保护.中国文化遗产,(01),98-101.
李正军,刘昕,武超群.(2021).复合生态下传统村落振兴的耦合动力机制研究——以赫图阿拉村为例.安徽农业科学,49(17),206-211+247.
胡文静,谢春山.(2019).基于意象理论的古村落旅游形象塑造研究——以抚顺新宾赫图阿拉古村落为例.旅游研究,11(02),3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