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编号:LH-003
所属年代: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
所属区域:辽河流域——苏子河流域
完成学生:宋君扬、林丽鑫
指导教师:袁敬诚、汪芳、杨子江、冯任军
合作高校:沈阳建筑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大学、山西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苏子河流域羽状河网,汛期河宽75-90米,分旱涝不均的径流特征;
2)气候条件: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降水750-850毫米,四季分明但旱涝时空不均;
3)地形地貌:“四山半水一分田”的山底型村落,东高西低,两面环山(羊鼻子山、龙头山),苏子河穿流台地平原;
4)人文环境:满族发源地、后金第一都城,融合满蒙汉多民族文化,以王城军事防御与农耕稻作为核心。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三级分蓄体系:核心供水方面,利用地下“寺中渠”长年无动力自流引清漳河水入村,是核心供水系统,保障生活与灌溉水源稳定。节点分配方面,寺中渠补水形成12眼古井,分布于居住区节点,提供便捷取水点,支撑酿酒等特色生产活动;
2)传统技术:采用院落排水洞、碎石散水护基以及木质门槛防治倒灌的方式抵御暴雨侵蚀。村庄就地取材水稻秸秆做稻草泥草屋顶,起到防水作用。汗王井位于内城中心,辐射全城居民,形成围井而居的聚落格局,通过“千军万马饮不干”的传闻达到祭祀与生活双功能设计。
2.水灾害防洪与韧性构建
1)防洪布局:村落占据西侧高地、面东向清漳河,“背山面水顺势”,形成独特“鱼形”格局,契合自然地形与风水理念。同时设置了三级缓冲防洪:一级设置乔木防护堤;二级设灌木和稻田相结合的形式;三级在村落末端以荷花池蓄水。
2)排蓄系统:主街宽4.5m,沿着平行清漳河南北贯通,为村落排水与交通的主轴;次街宽2-3m东西向延伸,形成鱼骨状次级路网,顺应水系走向导流雨水;
3)聚落规划:真武阁、龙王庙等关键建筑形似鱼鳍,临河高地而建,既亲近水源、祈求庇佑,又利用地势防洪避险。莲花池为神龙二目,汗王井作为村落心脏,进一步深化了人水精神的联结。
三、小结
赫图阿拉村依托苏子河流域“山底型”地貌,以“四山半水一分田”为基础,构建了适应旱涝气候的水资源系统。通过三级分蓄(植被-沟渠-泡塘)和稻作梯田缓冲洪峰,形成"导蓄一体"的生态治水模式。聚落空间融合军事防御与农耕需求:老城踞台地控水路,新城傍平原兴稻田。文化上,“汗王井”祭祀与“神龙二目”风水传说深化人水共生,体现满族王城“背山面水、以西为贵”的智慧,最终达成“水富盈田,水田交融”的可持续格局。
参考文献
胡文静, 谢春山. (2019). 基于意象理论的古村落旅游形象塑造研究——以抚顺新宾赫图阿拉古村落为例. 旅游研究, 11(2), 30–43.
李正军, 刘昕, 武超群. (2021). 复合生态下传统村落振兴的耦合动力机制研究——以赫图阿拉村为例. 安徽农业科学, 49(17), 206–211, 247.
王磊. (2020). 旅游开发中民族村落文化传统的保护与继承研究——以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为例. 理论界, (11), 1–6.
张洁. (2022). 社会转型期传统村落空间的类型及保护. 中国文化遗产, (1), 98–101.
Ushijima, A., Yang, D., Nakazono, M., Mishima, S. (2020). Spatial composition and premise arrangement of traditional Manchu village in Northeast China. Japan Architectural Review, 3(1), 160–169.
Yang, D., Nakazono, M., Ushijima, A. (2019). Inheritance and change of traditional living style of Manchu by modernization of rural China: Through the lifestyle of Shengli village in Xinbin Manchu Autonomous County of Liaoning Province. Journal of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Transactions of AIJ), 84(760), 1609–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