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流域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平台 -> 教学案例库 -> 案例库地图 -> 辽河流域 -> 正文

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李家堡乡新堡子村

发布日期:2025-07-10

案例编号:LH-004

所属年代:始于明代

所属区域:辽河流域

完成学生:刘政显、胡千童

指导教师:袁敬诚、汪芳、杨子江、冯任军

合作高校:沈阳建筑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大学、山西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新堡子村坐落于辽宁绥中县的九江河谷,紧邻九门口水上长城,形成了“山、水、长城”一体的自然景观;

2)气候条件:新堡子村属于典型的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充足的降水让新堡子村物产丰沛,夏季多雨,冬季寒冷,风力强劲的因素对村落的格局也产生了影响,村落的建筑排布紧凑,分布密集;

3)地形地貌:新堡子村背倚老牛山、前揽九江河,西北部为九门口长城,南部的老牛山相对平缓开阔;

4)人文环境:新堡子村始于明代戚继光设立的军屯,其选址与格局皆为军事防御服务,是“寓兵于农、屯守结合”的代表。

二、人水关系

1.水灾害防控与韧性构建

其人水关系的核心是将河流改造为军事设施的工程创举。横跨九江河的九门口长城,是一座集交通、御敌于一体的巨型城桥。其桥下闸门的设计体现了“抗疏并举”的智慧。枯水期闭闸御敌,洪水期开闸泄洪,将自然水患转化为可控的防御天险,这是以工程支配水文、服务军事的代表。

2.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村落空间形态是“依山造屋、傍水结村”防御思想的产物。聚落选址于九江河谷缓坡,背山面水,形成易守难攻的屏障。九江河既是水源,也是天然的“护城河”,限定了村落边界,引导其沿河谷呈带状发展,最终构成了以军事防御为首要目的的水引导型聚落。

3.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九江河的水资源是军屯生存的基础,为戍边军民提供了生活用水和“屯田”所需的农业灌溉,是实现寓兵于农、保障长期驻守与防御功能的前提。

4.水文化传承与地方记忆

新堡子村的水文化独特,并非源于祭祀风俗,而是完全融入军屯文化与长城记忆。此地的集体记忆是戚继光戍边卫国的历史叙事。水作为长城防御体系的一部分,通过“一片石之战”等历史事件被铭记,成为维系地方认同的阳刚文化符号。

三、小结

新堡子村的人水关系是古代军事工程智慧与环境适应性的典型代表。它并非顺应自然,而是通过长城主动将河流改造为防御体系,展现出强大的功能性支配。山、水、长城、村落在此有机结合,构成以军事防御为核心的生命体,诠释了严酷边防环境下人与水智慧共存、化水为用的历史。


参考文献

赵志远,姚本伦,陈晓华,储金龙.(2017).传统村落多维价值评价及遴选——以歙县35个传统村落为例.安徽建筑大学学报,25(05),64-71.

赵之枫,王峥,云燕.(2016).基于乡村特点的传统村落发展与营建模式研究.西部人居环境学刊,31(02),11-14.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