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编号:LH-004
所属年代:始于明代
所属区域:辽河流域/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
完成学生:刘政显、胡千童
指导教师:袁敬诚、汪芳、杨子江、冯任军
合作高校:沈阳建筑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大学、山西大学
一、区位环境
新堡子村坐落于辽宁绥中县的九江河谷,紧邻九门口水上长城,形成了“山、水、长城”一体的景观。该村始于明代戚继光设立的军屯,其选址与格局皆为军事防御服务,是“寓兵于农、屯守结合”的典范。
二、人水关系
新堡子村的人水关系是长城防御体系的延伸,以军事目的为主导,对水进行战略性控制与利用,尤以灾害防控和空间布局最为突出。
水灾害防控与韧性构建:化水为防的工程智慧
其人水关系的核心是将河流改造为军事设施的工程创举。横跨九江河的九门口长城,是一座集过水、御敌于一体的巨型城桥。其桥下闸门的设计体现了“抗疏并举”的智慧:枯水期闭闸御敌,洪水期开闸泄洪,将自然水患转化为可控的防御天险。这是以工程支配水文、服务军事的典范。
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依山傍水的防御格局
村落空间形态是“依山造屋、傍水结村”防御思想的产物。聚落选址于九江河谷缓坡,背山面水,形成易守难攻的屏障。九江河既是水源,也是天然的“护城河”,限定了村落边界,引导其沿河谷呈带状发展,最终构成了以军事防御为首要目的的水引导型聚落。
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服务军屯的生产保障
九江河的水资源是军屯生存的基础,为戍边军民提供了生活用水和“屯田”所需的农业灌溉,是实现“寓兵于农”、保障长期驻守与防御功能的前提。
水文化传承与地方记忆:长城脚下的戍边记忆
新堡子村的水文化独特,并非源于祭祀风俗,而是完全融入“军屯文化”与长城记忆。此地的集体记忆是戚继光戍边卫国的历史叙事。水作为长城防御体系的一部分,通过“一片石之战”等历史事件被铭记,成为维系地方认同的阳刚文化符号。
三、小结
新堡子村的人水关系是古代军事工程智慧与环境适应性的独特范例。它并非顺应自然,而是通过长城主动将河流改造为防御体系,展现出强大的功能性支配。山、水、长城、村落在此有机结合,构成以军事防御为核心的生命体,诠释了严酷边防环境下人与水智慧共存、化水为用的历史。
参考文献
常乐.结合乡村旅游的新堡子历史村落景观更新研究.
李欣哲.乡村振兴战略下葫芦岛市新堡子村活态保护发展研究.
孟玲娜.优质旅游视角下古村落传统文化价值重构及其实现路径研究.
宫冰.辽西绥中县新堡子村传统聚落文化景观研究.
赵志远,姚本伦,陈晓华,储金龙. (2017).传统村落多维价值评价及遴选——以歙县35个传统村落为例.安徽建筑大学学报, 25(5), 64–71.
赵之枫,王峥,云燕. (2016).基于乡村特点的传统村落发展与营建模式研究.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31(2), 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