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编号:LH-005
所属年代:清代(1703年始建)
所属区域:海河流域-滦河水系-武烈河流域/河北省承德市
完成学生:刘娴婧、梁笑瑗、梁茵栩
指导教师:李志刚、汪芳、袁敬诚、杨子江、张子龙、冯任军、高晨舸
合作高校:武汉大学、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地处武烈河西岸的狭长谷地,干流全长114km,流域面积约2580km²。通过人工引渠整合武烈河、热河泉及山区溪涧,形成“引-蓄-排”活水系统;
2)气候条件: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约530mm,70%-80%集中于夏季,冬季少严寒。夏季温凉少暴雨洪水,为避暑胜地提供稳定气候基础;
3)地形地貌:燕山山脉北麓“群山环绕,一水贯中”地貌,西北高东南低,背山面水。山庄选址两河交汇处,依托山地-平原过渡带构建山水园林;
4)人文环境:清代皇家离宫与民族政策核心场所,融合满、蒙、汉建筑风格及江南园林精髓。现代转型为世界文化遗产及国家AAAAA级景区,形成“历史聚落+旅游城市”复合体。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多源调控工程:武烈河高位引水为主,热河泉及山泉为辅,通过水闸实现“引-蓄-排”三级循环;
2)智能水利设计:环形水道按需分流,旱季蓄湖景,汛期排洪涝;人工渠活水串联8处湖区,维持水体流动;
3)制度化运维:“皇河岁修”、“河湖清挖”、“大河岁修”三级制度耦合,1888年立章碑永续管理。
2.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风水空间叙事:依“负阴抱阳”理念:西北宫殿俯控东南苑景,构成“负阴抱阳”格局;借武烈河与磬锤峰构建“锤峰落照”等文化景题;
2)民族精神载体:水运连通木兰围场至渤海,支撑多民族朝觐与物资流通,强化“皇家-边疆”认同;“水流云在”等水文意象,升华为民族团结、宗教和谐的治国象征。
三、小结
承德避暑山庄通过多源引水与分级调控实现水资源功能性支配,以“山水互构”的空间营建响应流域环境,体现人水协同的辩证统一。其河工制度保障了水利系统长期稳定,风水文化则升华为民族融合的精神符号。作为流域人居典范,其“工程调控-空间适应-文化升华”三重智慧,为现代城市平衡水资源利用、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提供历史范式。
参考文献
Geng, X., Chen, K. S., Gao, R. F., Jin, S., Huang, H. (2013). Performa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Garden Spaces of Buildings in China’s Chengde Mountain Resort.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409, 415-423.
曹盼,胡希军.(2021).避暑山庄宫墙外引水水系探究.中国园林,37(04),127-132.
崔怡凡,刘庭风.(2023).“疏源引水,得景随形”——承德避暑山庄水系景观的文化解读.古建园林技术,(02),119-122.
曹盼,汤佳,周晨,胡希军.(2024).避暑山庄内外水系变迁成因探究.风景园林,31(04),11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