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流域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平台 -> 教学案例库 -> 案例库地图 -> 辽河流域 -> 正文

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四官营子镇小窝铺村

发布日期:2025-07-10

案例编号:LH-006

所属年代:民国三十四年

所属区域:辽河流域

完成学生:李晓涵、李福星、王浩楠

指导教师:袁敬诚、汪芳、李志刚、杨子江、张子龙、冯任军、高晨舸

合作高校:沈阳建筑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小窝铺村属于辽河流域沿渤海西部诸河;

2)气候条件:小窝铺村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春季回暖快,秋季降温迅速,冬季寒冷;

3)地形地貌:小窝铺村地属丘陵与平原过渡地带,地势较为平缓,地势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特征;

4)人文环境:村落背山面水,西大川河穿境而过,东南侧依托菩萨庙水库,形成“背山面水、聚气招财”的风水格局。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村落依托菩萨庙水库构建综合利用体系:水库兼具防洪、灌溉、供水、渔业及旅游功能,利用“东水泉子”泉水改造便民取水点,通过连通器原理保障冬季供水,展现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的结合。

2.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村落顺应“背山面水”地势,建筑组团沿交通线呈指状分布,形成分散式布局。水系主导功能分区:水库周边规划湿地露营、垂钓等旅游项目,耕地沿河岸平缓地带分布,居住空间集中于阳坡高地。

3.水灾害防控与韧性构建

采用“工程疏导+空间避害”策略:修建防洪暗渠、护岸工程抵御洪水,利用地形高差实现自然排水;村落选址于阳坡高地,避开洪水威胁区,低洼地作为蓄洪空间。同时引入数字孪生系统、水位监测设施,构建“传统防洪+智慧监控”的韧性体系,提升灾害应对能力。

4.水文化传承与地方记忆

水文化深度融入村落认同:风水理念将水库视为“财气”象征,形成“背山面水”的精神图腾;依托水库与古村落资源开发“窝铺人家”生态旅游区,通过节庆活动强化地方记忆,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耦合。

三、小结

小窝铺村通过“水资源利用-空间营造-灾害防控-文化传承”的多维联动,构建了“以水为脉、以文为魂”的人水关系范式。其依托自然水系发展水利工程,结合风水理念与现代技术实现人水共生,为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传统村落的水资源管理与乡村振兴提供了典型样本。


参考文献

王云峰.(2024).小窝铺村:盘活资源绘新景.侨园,(6),36–37.

单芷嫣.(2023).四季长流山泉水.大学生,(10),44.

基于村民感知角度评价旅游扶贫绩效研究——以辽宁省凌源市四官营子镇小窝铺村为例.(2017).建筑与文化,(08),94–95.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