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编号:LH-011
所属年代:高句丽政权中期
所属区域:鸭绿江流域
完成学生:付子豪、张鑫、廖海东
指导教师:袁敬诚、汪芳、李志刚、杨子江、张子龙、冯任军、高晨舸
合作高校:沈阳建筑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丸都山城位于鸭绿江支流通沟河之畔,属鸭绿江中游小流域。年降水量约800–1200毫米,气候湿润,河床比降大,具水资源丰富特征。通沟河自北向南穿越南侧城防薄弱处,为重要天然屏障;
2)气候条件: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集中于七月至九月,占全年六成。年际变化小,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1086毫米,冬季严寒,1月均温-10至-15°C,7月均温20–25°C,部分河段结冰;
3)人文环境:公元前34年高句丽王朱蒙创建王国,公元198年山上王迁都至此,形成“山城+平原城”复合式王都格局。427年迁都平壤后,逐步废弃,现为世界文化遗产。
二、人水关系
1.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依山就势、因水设防:山城北高南低,通沟河由北至南作为自然护城河,与山体构成防御系统。城墙沿山体走向设立,部分墙段直接利用崖壁,体现“以自然为工事”的防御理念;
2)宫殿区排水设计:城内宫殿台基四周设置深约20厘米排水沟5条,走势顺应地势,自西北向东南排水;结合山体坡道,实现雨水引流;
3)蓄水系统布局合理:蓄水池位于宫殿西南约300米洼地,边长约146米,呈圆角方形,内有泉眼,为城内主要用水来源。
2.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取水便捷:靠近通沟河及周边水库,为居民与戍卒提供生活及军事用水;
2)给排水系统完整:设水井、饮马池、沟渠、排水函洞等,宫殿区具系统排水设施,城市空间具备较高水资源管理水平。
三、人居聚落与营城思想
1)“山城+平原城”模式:丸都山城与国内城互为依托,前者主军事防御,后者承载政务、农业与商业功能,体现高句丽对流域协同发展格局的理解;
2)风水选址:地势“负阴抱阳”,三面环山,前临通沟河,符合中原“枕山面水”堪舆观念。选址兼顾防御、生态与文化象征;
3)功能分区明确:城内分设宫殿行政区、戍卒居住区、后勤保障区。宫殿区位于较为平坦的核心台地,四层台基,平面规则,坐北朝南,无廊庑连接;
4)道路顺势设置:主要道路依沟谷展开,利于交通、防御及引水,形成“沟谷即路、水路合一”的系统组织形态。
四、小结
丸都山城以“山、水、城一体”的空间格局,系统组织水资源、防御体系与聚落功能,是高句丽文明山地王城的代表性范式。其建设理念表现出以下三点核心特征:
1)军事防御与山水结合:山势险峻与河流交汇构成防御屏障,建筑与水系紧密耦合,提升空间韧性;
2)选址布局的流域思维:通过“山城+平原城”分工协作,建立多维度联动的政治-生态-经济网络;
3)人水哲学升华为文化象征:从用水、护水到尊水,通沟河不仅具实用功能,更被赋予护城“龙脉”意义,体现东方生态观。
参考文献
赵俊杰, 高晗(2025).高句丽王城的变迁.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4(01),5–25.
王绵厚(2002).高句丽古城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
赵庆宜(2020).高句丽丸都山城宫殿的八角形遗址.大众考古,(11),36–40.
王飞峰(2020).高句丽大型建筑址试论——从青石岭山城二号建筑址谈起.北方文物,(01),59–70+78.
车睿, 秦丽杰, 曹书娟(2022).鸭绿江流域(中国侧)蓝、绿水资源变化规律及其归因分析.水利水电技术,53(09),89–99.
曹翔, 汝楠, 董志强 等(2024).鸭绿江流域历史及未来降水时空演变特征分析.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2(06),6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