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流域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平台 -> 教学案例库 -> 案例库地图 -> 辽河流域 -> 正文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安市渤海镇江西村

发布日期:2025-07-10

案例编号:LH-012

所属年代:唐朝天宝末年

所属区域:牡丹江流域

完成学生:付子豪、张鑫、廖海东

指导教师:袁敬诚、汪芳、李志刚、杨子江、张子龙、冯任军、高晨舸

合作高校:沈阳建筑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江西村村址位于松花江流域牡丹江支流中下游左侧;

2)气候条件:该区域属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约500毫米,集中于5月至8月,夏季和秋季成为汛期,河流冰封期长;

3)地形地貌:江西村地处牡丹江流域中游镜泊湖火山群熔岩台地,呈阶梯状缓坡,平均海拔在250至350米之间;

4)人文环境: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江西村利用流域内水资源及大片平原水田,种植水稻。在朝鲜族生产方式的影响下,在村落的选址及生产等方面会优先选择靠近水源。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的利用与技术管理

1)自然利用水:在河流东西两侧利用自然水流,人为对水流进行引导,使其流入两侧水田内,灌溉生长的水稻等作物,同时也为居民提供生活水源;

2)水资源技术管理:江西村依托牡丹江水系及周边河流,构建了以引水灌溉为核心的工程-管理复合体系。村民通过历史沿袭的水权分配习俗与现代用水组织相结合,维系着稻田生态系统与生活用水的稳定供给,彰显了“引水为用、渠网精控”的可持续资源管理智慧。

2.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水系主导村落布局:村落空间格局深度顺应牡丹江河道走向与玄武岩台地地形。生活聚落择高地而建,有效避让洪水侵袭。生产性水田则依地势梯次铺展于江畔台地,形成“居高地、耕台地、临江水”的垂直分层结构。

2)建造就地取材:村落建造所需的主要建造材料大多取于牡丹江边,包括石、沙、稻草以及木材等等。体现了就地取材的低成本建设思维;

3.由水衍生的独特文化

1)水的文化:江西村将“水-稻-史”深度融合,塑造了独特的地方文化符号。石板稻田独特的“冷水灌溉”技艺作为活态遗产,承载着人水协作的集体记忆。这些实践既通过文化仪式消解自然水力的无常感,又以物质遗产传承千年治稻经验,形成了“敬水为源、以稻载史、技艺传续”的深厚精神纽带。

三、小结

江西村主要呈现了“以水定耕、以水塑文、以水兴村”的演进逻辑,在科技并不发达的曾经,能够熟练利用地形及水资源发展农业,创造属于本村的独特文化“流头节”,是该村居民最了不起的成就,在后来的发展中,村庄利用文化招牌以及技术等方式手段,推动了“水生态-文化-经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张斯茗,朴金姬.(2018).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路径研究——以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江西村为例.规划师论丛,(00),59–65.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2023).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卷(第3版,第215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董彭旭,于晓英.(2021).黑龙江省牡丹江流域河流水环境质量现状及主要问题分析.现代农业科技,(08),142–143.

韩宇鑫.(2021).牡丹江流域朝鲜族传统居住文化的保护与利用研究.吉林建筑大学.

金日学,韩宇鑫.(2021).牡丹江流域朝鲜族民居的特点及空间行为的演变——以宁安市勤劳村为例.安徽建筑,28(02),26–27.

赵环.(2018).牡丹江流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综合评价.哈尔滨工业大学.

Yan, F., Dai, C., Yang, X., Liu, R. (2025).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groundwater resources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Mudanjiang River Basin in China based on SWAT model and InVEST model. Applied Sciences, 15(5), 2671.

Yin, M., Chen, X., Zhong, X. (2020). Analysis on the problems and causes of Jiangxi Village plan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herita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 Research, 2(10).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