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编号:LH-013
所属年代:新石器时代早期至青铜时代
所属区域:辽河流域
完成学生:孙御航、王翔宇、董晓曦
指导教师:袁敬诚、汪芳、李志刚、杨子江、张子龙、冯任军、高晨舸
合作高校:沈阳建筑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地处浑河北岸二级黄土台地,属辽河中下游冲积平原,古河道宽度200-300米;
2)气候条件:全新世大暖期气候,年均气温较今高3-5℃,降水丰沛,落叶阔叶林广布;
3)地形地貌:选址浑河北岸二级阶地,高出古河床5-8米,台地后缘接辽东丘陵,前缘发育冲积扇与湿地;
4)人文环境:新乐文化核心聚落,以半穴居建筑、压印之字纹陶器、渔猎经济构建暖湿气候适应范式。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构建"河道-支流-湿地"三级用水网络:
1)主河道渔猎:出土石网坠217件,单重300-500克,适用于深水拖网作业;
2)支流取水:东侧缓流支流为日常水源,取水点设踏踩台阶及陶制汲水器;
3)湿地开发:牛轭湖沉积层富集鱼骨与菱角,莎草科孢粉占比15%-20%;
4)储水技术:灰坑内壁抹泥烧制防渗,容积1.8m³满足家庭3日用水。
2.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线性层级布局:54座半穴居沿台地东西向延伸600米,门向87%朝南,兼顾采光与避风;
2)向心聚合结构:中心区集中3座大型房址呈"品"字形,承担氏族公共活动;外围分布中小型居所;
3)生产空间耦合:制陶区距支流<100米,设沉淀池完成"取水-沉淀-练泥"流程。
3.水灾害防控与韧性构建
1)阶地防洪:台地选址高出百年洪水线3.5米;
2)微地形排水:利用冲沟与人工导流渠引排坡面径流;
3)建筑防潮:房址地面火烤硬化,仓储坑抬升0.5米并抹草拌泥防潮。
4.水文化传承与地方记忆
1)仪式用水:大型房址火膛旁埋藏刻符陶罐,残留藻类硅酸体,疑为祭祀水酒器具;
2)渔猎符号:石网坠重量分级对应不同水域作业,体现水文认知;
3)母系氏族纽带:房址规模分化反映以水资源协作维系的社会结构。
三、小结
新乐聚落通过阶地取水-储水防渗-渔猎主导的技术体系,实现暖湿气候下水资源高效利用;以向心层级布局响应防洪与生产需求,大型房址为核心的社会空间强化氏族凝聚力;其半穴居微气候适应性优化与压印之字纹陶器标准化生产,标志区域性文化认同形成。最终因西周冷干事件导致水文资源萎缩,聚落衰退,成为辽河流域"渔猎文明-气候波动"互动关系的典型史前样本。
参考文献
周阳生(2002).新乐文化聚落形态及社会性质初探.史前研究.
刘艳华,马媛媛,李晨光(2009).沈阳新乐遗址古环境与社会经济研究.史前研究.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15).沈阳新乐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