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编号:SH-002
所属年代:始建于1683年(清康熙22年)
所属区域:松花江流域-嫩江流域
完成学生:仇思凡、杨豪文
指导教师:袁敬诚、汪芳、杨子江、冯任军
合作高校:沈阳建筑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大学、山西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三家子村位于嫩江下游区域,毗邻中部引嫩总干渠;
2)气候条件:该区域属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性分布明显不均,春、夏两季内涝多发,冬季干燥寒冷漫长;
3)地形地貌:三家子村地处松嫩平原的北部,周围整体平坦开阔,四面无高山,偶有砂丘;
4)人文环境:三家子村择水而居、落位高地、三历易址,以简子房、万字坑、烟筒等特色形成的四合院建筑形式,成为了嫩江水系独特的满族文明典型代表。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工程调控水:利用村落外围的护村堤和大量稻田共同构成了巨大的天然蓄水设施,利用稻田作为村民重要的生产空间,而在洪涝季节则承担着巨大的调蓄功能,注重通过输水渠道及两座水闸措施将嫩江水主动引导至农作空间,以应对不同季节的洪旱灾害;
2)水系统整合:利用位于嫩江支流的村头节点处的两处水闸,向内引进次级支系水闸。根据嫩江水系的季节性水位变换,通过两座水闸的控制保证生产区输水渠道的水位平衡,进而保证村落的灌溉生产用水;
3)水资源管理:经历三次迁徙确定洪涝淹没区以外的村落建设区的最大范围,距离村落由远及近分别为自然区、生产区、生活区,自然区可以阻挡洪水流向村内,村落内部过多雨水可以排入农田生产区,同时可以作为农田的灌溉用水,满足农业生产需求。
2.水灾害防控与韧性构建
1)择址避害:三家子村利用村落选址,通过由高向低的逐级发展来确定村落建设范围,实现生产发展与生活安全的平衡。以洪水淹没高度为限定边界,确定建设区最大范围,建设区边界到河道为农耕区范围。即可在江水泛滥之期,避免村民生活区遭受洪水的侵袭,又能在干旱少雨之际,满足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农业生产的需求,以低成本、低技术、低维护度形成的高可持续性的发展模式;
2)工程疏导:利用由外到内设置多级防洪沟渠护坡,为了应对洪涝灾害,由江至村落设置多级沟渠,包括靠近嫩江的护江堤、位于农田的灌溉沟渠、沿村落外围的护村堤,多级沟渠的设置使得村落能够进行全过程的防御,实现了“有雨不涝,无雨不旱”的理想状态。
三、小结
三家子村主要在应对水旱环境及气候环境两大方面,其治水文化无论在面对旱涝两灾及水土流失的问题上,还是在环境恶劣的寒地气候问题上,都能够通过最低影响的开发手段灵活应对,并得到较高的绩效。因此,通过对东北传统村落治水空间文化的梳理,对于我国东北地区、乃至全球的寒地雨洪体系构建,都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刘东亮,王园园,许大明,王艳秋.(2019).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民族村落保护与发展——以黑龙江省富裕县三家子村为例.规划师,35(S2),153-158.
中国河湖大典·黑龙江、辽河卷P52-53
毛靓,杜艳芳,邵卓峰.(2019).黑龙江省传统村落的符号学特征分析.山西建筑,45(01),7-9.
关昊.(2014).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三家子地区满族文化变迁.满语研究,(02),132-136.
牟敏瑶.(2020).三家子村满族文化演变历程概说.满语研究,(02),1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