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流域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平台 -> 教学案例库 -> 案例库地图 -> 松花江流域 -> 正文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裕县友谊达斡尔族满族柯尔克孜族乡三家子村

发布日期:2025-07-10

案例编号:SH-002

所属年代:始建于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所属区域:松花江北源——嫩江流域东岸,黑龙江省松嫩平原西北部,行政区划位于齐齐哈尔市富裕县塔哈满族达斡尔族乡

完成学生:仇思凡、杨豪文

指导教师:汪芳、袁敬诚、杨子江、冯任军

合作高校: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云南大学、山西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三家子村位于嫩江下游区域,毗邻中部引嫩总干渠;

2)气候条件:该区域属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性分布明显不均,春、夏两季内涝多发,冬季干燥寒冷漫长;

3)地形地貌:三家子村地处松嫩平原的北部,周围整体平坦开阔,四面无高山偶有砂丘;

4)人文环境:三家子村通过择水而居,落位高地,三历易址,以简子房,万字坑,烟筒建在地面上的四合院建筑形式,成为了嫩江水系独特的满族文明典型范式。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工程调控水:利用村落外围的护村堤和大量稻田共同构成了巨大的天然蓄水设施,利用稻田作为村民重要的生产空间,而在洪涝季节则承担着巨大的调蓄功能,注重通过输水渠道及两座水闸措施将嫩江水主动引导至农作空间,以应对不同季节的洪旱灾害;

2)水系统整合:利用位于嫩江支流的村头节点处的两处水闸,向内引进次级支系水闸。根据嫩江水系的季节性水位变换,通过两座水闸的控制保证生产区输水渠道的水位平衡进而保证村落的灌溉生产用水;

3)水资源管理:经历三次迁徙确定洪涝淹没区以外的村落建设区的最大范围,距离村落由远及近分别为自然区、生产区、生活区,自然区可以阻挡洪水流向村内,村落内部中的过多雨水可以排入农田生产区,同时可以作为农田的灌溉用水,满足农业生产需求。

2.水灾害防控与韧性构建

1)择址避害:三家子村利用村落选址,通过由高向低的逐级发展来确定村落建设范围,实现生产发展与生活安全的平衡。以洪水淹没高度为限定边界确定建设区最大范围,建设区边界到河道为农耕区范围,即可在江水泛滥之期,避免村民生活区遭受洪水的侵袭,又能在干旱少雨之际,满足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农业生产的需求,以低成本、低技术、低维护度形成的高可持续性的发展模式,符合“存在即合理”的哲学观念;

2)工程疏导:利用由外到内设置多级防洪沟渠护坡,为了应对洪涝灾害,由江至村落设置多级沟渠,包括靠近嫩江的护江堤、位于农田的灌溉沟渠、沿村落外围的护村堤,多级沟渠的设置使得村落能够进行全过程的防御,实现了“有雨不涝,无雨不旱”的理想状态;

三、小结

三家子村主要是在于应对水旱环境及气候环境两大方面,其治水空间文化无论在面对旱涝两灾及水土流失的问题上,还是在环境恶劣的寒地气候问题上,都能够通过最低影响的开发手段灵活应对,并得到较高的绩效。因此,通过对东北传统村落治水空间文化的梳理,对于我国东北地区、乃至全球的寒地雨洪体系构建,都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东亮, 王园园, 许大明, 等. (2019).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民族村落保护与发展——以黑龙江省富裕县三家子村为例. 规划师, 35(S2), 153–158.

关昊. (2014). 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三家子地区满族文化变迁. 满语研究, (2), 132–136.

毛靓, 杜艳芳, 邵卓峰. (2019). 黑龙江省传统村落的符号学特征分析. 山西建筑, 45(1), 7–9. https://doi.org/10.13719/j.cnki.cn14-1279/tu.2019.01.004

牟敏瑶. (2020). 三家子村满族文化演变历程概说. 满语研究, (2), 120–125.

赵丹丹. (2008). 追赶满语活化石的最后圣地——黑龙江省富裕县三家子村考察纪行. 中国地名, (11), 56–57.

赵宏宇, 刘琦. (2019). 东北传统村落治水空间文化的特征及类型研究. 吉林建筑大学学报, 36(2), 61–66.

赵宏宇, 陈德绍. (2020). 基于生态治水智慧的三家子村灾害脆弱性减缓机制解析. 四川建材, 46(12), 233–234, 237.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