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编号:SH-003
所属年代:渤海国时期(公元7世纪末至10世纪初)
所属区域:松花江流域/吉林省延边州图们市
完成学生:宋君扬、林丽鑫
指导教师:袁敬诚、汪芳、杨子江、冯任军
合作高校:沈阳建筑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大学、山西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磨盘村山城位于松花江流域范围。海兰江由南而北直冲山城而来,在山城脚下与由西向东流淌的布尔哈通河相汇,形成的三面(西、南、东)水势环绕于山城,成为天然的护城河;
2)气候条件:具有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气温-18°C到29°C之间,雨热同期,距河流越近受洪涝风险可能越大,年降水量500-700mm;
3)地形地貌:磨盘村山城平面呈阔叶状不规则椭圆形,城垣依山势沿山脊修筑,南高北低,城内地势开阔,多为平缓坡地,根据城内自然冲沟可分为东、中、西三区,城内有两纵两横的路网结构;
4)人文环境:山城有少量渤海国遗迹和大量东夏国的遗迹,依渤海国所处的地理形势和军事上的需要,在平原城附近的山峦上建造的以石筑城墙坐落在当时的交通要道上,十分坚固险要。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水渠系统:在距地表4米的东夏国文化层和多层淤积层下存在水渠,整体保存基本完好,平面近“Y”形,由主渠和支渠构成,以石块和石板修筑,整体排水以自然排放为主,局部平台及遗址区域采用有组织排水;
2)汇水分区:磨盘村山城山体下北、东、南三方向有布尔哈通河,沿山脚环绕流过。海兰河在南侧从东向西汇入布尔哈通河,两条沟谷分别从城内较平缓处走向北门及东,是整个山城的出水口,地块内有季节性洪沟发育;
2.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环山面水,城防水兴:遗址坐落在一处凹型山体之中,山城北东南三面均有水系经过,河水在此处出现较大转弯形成了一大片冲击平原。借助山势和河流构建的天然防御屏障填补因地势缓和而出现的防御弱点,又便于利用水资源和优越的自然条件开展城市建设,带动城市经济发展;
2)傍水而居:紧邻布尔哈通河水域,自然资源丰富,适合女真族传统的农业、畜牧业及渔猎业等经济产业的发展,同时城市还能够借助河流发展水运,充分满足城内生活的自给自足。
三、小结
磨盘村山城遗址是渤海国与东夏国两朝古都,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是研究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政权发展和文明进程的重要物料,也是研究金朝建筑和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其“环山面水”的山水格局特点、“依山筑城,恃险而居”和“居天下之中,借山水之势”的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融合的城市特征。
参考文献
毛德华, 王宗明, 罗玲, 等. (2016). 1990—2013年中国东北地区湿地生态系统格局演变遥感监测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 31(8), 1253–1263.
刘海洋, 付雨鑫, 殷铭徽. (2022). 东北地区唐代渤海古城遗址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 地理科学, 42(6), 1005–1014.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22.06.006
冯恩学, 安文荣. (2023). 磨盘村山城早期遗存研究. 考古, (9), 115–120.
刘晓东. (2023). 渤海早期王城的文献学辨正与考古学观察. 北方文物, (6), 96–110. https://doi.org/10.16422/j.cnki.1001-0483.2023.06.007
王培新. (2018). 磨盘村山城为渤海早期王城假说. 载于 新果集(二)——庆祝林沄先生八十华诞文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李强. (2015年2月13日). 揭开东夏国的神秘面纱:吉林图们磨盘村山城发掘收获. 中国文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