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流域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平台 -> 教学案例库 -> 案例库地图 -> 松花江流域 -> 正文

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鄂伦春族乡新生村

发布日期:2025-07-10

案例编号:SH-001

所属年代:1953年

所属区域:松花江区—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

完成学生:李佳一、杨澜

指导教师:冯任军、汪芳、袁敬诚、杨子江

合作高校:山西大学、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云南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新生村地处刺尔滨河与索尔奇干河的汇合处,属于黑龙江、嫩江两大水系;

2)气候条件:新生村地处东亚季风气候区,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约600~650毫米;

3)地形地貌:新生村境地属小兴安岭山脉,全村地势北高南低,由于地质构造变动和物理风化作用,形成剥蚀地形、侵蚀堆地形堆积地形和火山岩地形,构成了低山、丘陵和河谷地貌类型;

4)人文环境:新生村通过持续建设护岸护坡、饮水改良、截流排涝和小型水利发电等工程,有效改善了防洪安全、饮水健康和电力供应,同时传承了桦皮船制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饮水改良:新生村过去长期饮用污染的索尔奇干河水,导致大骨节病高发。在深水井基础上铺设管道,让70多户村民用上自来水。此后持续完善供水系统:2006年新打深水井,改造管网,安装变频设备和新管道,2016年彻底解决了村民饮水安全问题;

2)发电工程:在索尔奇干河建成25千瓦水电站,实现首次通电。因发电量有限,工厂需定时生产,冬季改用柴油发电(每日约4小时)。1972年又开挖千米水道引刺尔滨河水发电,终因发电不足停用。两次自力更生的电力建设展现了村民的奋斗精神。

2.水灾害防控与韧性构建

1)护岸护坡:新生村地处两河交汇处,常年受洪水威胁。1985年起陆续修建防洪工程:先在索尔奇干河修建护岸,2001年扩建,2015年完成护堤工程,该处现成为村节庆活动场地。2016年重点治理刺尔滨河,清淤约780米,修建3000余米护岸,形成总长约23.5千米的防洪体系,有效保障了村民安全;

2)截流排涝:新生村地处山区,夏季易遭山洪。1974年挖掘万米排涝沟保护300余公顷耕地。1985年乡政府投资2万元,在村校间修建约500米截流沟,挖土约3万立方米。2014年续建防洪工程,形成完整防汛体系,保障村民安全。

3.水文化传承与地方记忆

1)与水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桦皮船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鄂伦春人利用桦树皮柔韧、防水、耐腐的特性,制作出各种生活用品和工艺品。桦皮船是其中的代表作,被誉为“水中之舟”,其精湛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造型艺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制作完成后,工匠们常雕刻特色图案,展现了浓郁的民族和地方特色。

三、小结

鄂伦春族下山定居70年来,实现了从游猎到乡村振兴的历史跨越。新生乡通过实施饮水安全工程、防洪排涝设施建设,解决了定居初期的水污染和山洪问题。同时依托民族文化资源,打造"鄂伦春风情大道"等特色景观,发展文药旅融合产业,使这个曾经靠凿冰取水的民族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双赢。


参考文献

王兆明.(1996).黑河地区志[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祁学俊.(1997).黑河史话[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