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诸河流域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平台 -> 教学基地 -> 轻舟地图 -> 东南诸河流域 -> 正文

福建厦门鼓浪屿 “流域轻舟” 科技服务教学基地

发布日期:2025-06-04

【编号名称】052 ES-005

【依托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清华大学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支持单位】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

【负责专家】李渊 教授、党安荣 教授

【所属地区】东南诸河流域 /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

【联系方式】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李渊,ual0506@163.com

【基地属性】流域聚落与空间规划、流域文明与遗产传承

【基地特色】

1)流域聚落与空间规划:鼓浪屿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国际社区,其空间规划融合了闽南传统营建智慧与西方现代城市理念,形成"山-海-城"有机共生的岛屿人居范式。全岛以日光岩为核心,依山势分层布局,街巷网络蜿蜒错落,串联起各国领事馆、华侨别墅、宗教建筑与闽南民居,体现多元文化在有限空间中的和谐共生。鼓浪屿的聚落功能分区(居住、商贸、文化)与码头、水道、街道的协同设计,展现了流域聚落适应海洋环境的规划智慧;

2)流域文明与遗产传承:鼓浪屿是海洋文明与流域文化交融的活态博物馆,承载了闽南文化、华侨文化、与近现代艺术的多重印记。岛上现存的历史风貌建筑,完整保留了住宅、教堂、学堂、医院等建筑群,涵盖闽南风格、古典复兴及南洋风等多种风格,见证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多元文化的的碰撞融合。

【已有积累】

1)项目基础

① 八卦楼、美国领事馆旧址以及英国领事公馆旧址三维扫描服务项目;

② 闽南圣教书局旧址、黄荣远堂、协和礼拜堂以及汇丰银行公馆旧址三维扫描服务项目;

③ 鼓浪屿GIS地图服务数据库。

2)数据基础

① 水文数据:河流流量、降水量、蒸发量等的长期监测数据;

② 气象数据:温度、湿度、风速、气压等气象要素的历史记录;

③ 地理空间数据:地形高程模型、街巷网络拓扑结构、建筑密度与高度分布数据;

④ 社会经济数据:流域内人口分布、经济活动、土地利用等信息等。

【预期开展科技服务与教学活动】

1)流域聚落与空间规划

① 科技服务:构建“历史街巷机理数字化模型”,通过GIS与空间句法(Space Syntax)分析街巷网络可达性与功能适配性,量化评估传统规划智慧的气候适应性;开发“风貌区保护决策支持系统”,整合建筑密度、游客承载量、微气候数据,模拟不同开发强度下的空间感受与热舒适性变化,划定分级保护控制区;

② 教学内容:开设“历史聚落空间基因解析”课程,指导学生运用无人机航测与Depthmap软件,分析街巷网络的空间渗透率与节点中心性;撰写《鼓浪屿街巷气候适应性研究报告》,以龙头路片区为对象,结合实测数据与微气候模拟数据,设计“风貌保护-功能织补-气候适应”一体化方案;开展传统规划智慧的现代转译实验,对比闽南骑楼遮阳系统与当代绿色建筑技术,设计低能耗通风改造方案。

2)流域文明与遗产传承

① 科技服务:构建“鼓浪屿建筑文化基因智能平台”,通过三维扫描与AI技术,系统性提取历史建筑的装饰纹样、空间布局、材料工艺等核心文化基因,分类解析闽南红砖厝、南洋风格与西方古典元素的融合特征。建立“建筑基因数据库”,量化分析燕尾脊、花砖纹样等地域符号的分布规律与演变脉络,生成可视化基因谱系图;开发“跨流域文化关联系统”,整合侨乡移民与海洋贸易数据,揭示鼓浪屿与东南亚港口聚落在建筑形制、装饰母题上的传播网络,支撑文化遗产廊道建设;

② 教学内容:开设“文化基因智能解码”课程,指导学生运用AI识别工具对建筑装饰(如西洋山花、闽南屋顶)进行自动化标注与风格溯源,绘制文化传播热力图。组织“基因活化设计实践”,基于点云数据提取典型建筑元素,利用生成式AI创作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更新方案,并通过3D打印验证设计逻辑。结合田野调查,引导学生开展《鼓浪屿-东南亚建筑关联性研究》,产出学术报告与数字展品,推动遗产价值转化。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