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诸河流域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平台 -> 教学基地 -> 轻舟地图 -> 东南诸河流域 -> 正文

安徽休宁海阳镇 “流域轻舟” 科技服务教学基地

发布日期:2025-05-20

【编号名称】006 ES-002

【依托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支持单位】安徽黄山休宁县海阳镇人民政府

【负责专家】王薇 教授

【所属地区】东南诸河流域 / 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海阳镇

【联系方式】合肥工业大学 刘安琪、安徽休宁县海阳镇 陈曦,ual0506@163.com

【基地属性】流域聚落与空间规划、流域文明与遗产传承、流域生态与绿色发展

【基地特色】

1)流域聚落与空间规划:休宁县是安徽历史文化名城——黄山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古徽州文化的核心区和重要发源地,长江流域中重要的分支水系新安江是其主要水系。区域内徽州传统聚落是徽州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建筑、艺术和人文的集合,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新安江流域下的聚落空间人居环境发展,是自上而下的秩序思想和自下而上的自组织性建造的集合,对当代人居环境品质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2)流域文明与遗产传承:作为是古徽州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的休宁县,是“一府六县”的组成部分,在历史长河中以山水格局、商贾经济、文风昌盛著称。休宁县素有“中国第一状元县”的美誉,其中位于海阳镇的朗斯村、黄村等古村落为当地状元村的典范。县域内的水系网络在古村落、古建筑及古文明的塑造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河流与山脉不仅为聚落的选址与布局提供了地理依据,还通过自然环境的约束促进了聚落的长期稳定发展,为璀璨的徽州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流域生态与绿色发展:休宁县境内山水灵秀,历史文化悠久,拥有以山水为主的十分瑰丽的自然生态资源,森林覆盖率达83.52%。作为新安江主要支流的率水与横江贯穿全境,水网密集。流经区域高山密林,动植物资源丰富。徽州聚落建造时尊崇的堪舆理论体现着“天人合一”的建造思想,在空间规划及建筑建造蕴含了丰富的绿色建造智慧,充分体现了地域性绿色技术思想,是生态持续发展和精神思想的高度融合。

【已有积累】

1)项目基础

① 2023年安徽省“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实施工程:黄山市休宁县海阳镇盐铺村;

② 安徽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徽州传统村落特色风貌环境品质更新策略研究(AHSKD2023D020);

③ 安徽省重点研究与开发计划项目:徽州古建筑安全监测与可靠性评估关键技术研究(2023g07020003);

④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经济发达地区传承中华建筑文脉的绿色建筑体系”中的课题三任务一:经济发达地区富含建筑文脉要素的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2017YFC0702503)。

2)数据基础

① 古村落测绘数据:典型村落空间平面数据,代表性古建筑空间平立剖数据、三维数字模型数据、三维点云数据等;

② 气象数据:温度、湿度、干湿度等区域历史气象数据;

③ 人体热舒适数据:典型古建筑室内外、街巷的冬至日与夏至日温度、湿度、风速、PM2.5、太阳辐射度等数据;

④ 地理数据:高清卫星数据,大地测量数据,典型古村落的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和数字高程模型数据等;

⑤ 社会经济数据:新安江流域内人口密度、人均生产总值,土地利用等社会经济信息。

【预期开展科技服务与教学活动】

1)流域聚落与空间规划

① 科技服务:科技服务:研究新安江流域聚落历史演化与人居系统特征。总结流域人居环境建设作用机制,通过黄山市休宁县盐铺村和美乡村建设实践案例,进一步推动新安江流域聚落人居环境整治及空间规划工作;

② 教学内容:新安江流域徽州聚落时空分布演进特征;基于和美乡村实际案例下的人居环境建设工程实地考察。带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借助和美乡村建设在历史文化挖掘、人居环境整治、农文旅建设等方面的内容,深入流域聚落空间规划和人居环境建设内容和实践情况。

2)流域文明与遗产传承

① 科技服务:对新安江流域内徽州传统聚落及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梳理,构建新安江流域传统聚落数字库,促进徽州地区流域聚落文化遗产与人居环境数字化保护发展。提取传统村落在规划选址、空间布局、建筑形态等特色风貌影响要素分类,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传统村落特色风貌品质更新发展策略,实现流域文明系统下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价值保护与环境品质更新;

② 教学内容:新安江流域徽州传统聚落及历史文化发展解析;徽州传统村落特色风貌价值体系与环境品质更新策略;数字化技术下古村落古建筑保护与发展。带领学生梳理传统聚落及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并通过数字化模型深入学习。随后在实地考察的教学活动中,带领学生利用传统和数字化测绘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流域文化下古聚落、古建筑类型等专题调研活动。

3)流域生态与绿色发展

① 科技服务:解析流域生态环境制约下古祠堂、古民居、古戏台和古街巷等空间特征,梳理地域和文化差异,总结空间形态特征、绿色节能环保措施、生态节能与防灾理念三点下的古建筑、古街巷的绿色营建手法和生态思想,构建基于地域文脉要素下的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为当地新建民居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② 教学内容;带领学生从绿色建筑的角度上了解传统聚落在选址、空间布局和建筑空间和构造方面的绿色生态营建思想。带领学生实地采集数据,并使用绿色建筑模拟软件量化环境热舒适性指标,深入了解古建筑古巷道的绿色营建智慧。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