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名称】059 WS-004
【依托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支持单位】云南省河口瑶族自治县南溪镇人民政府
【负责专家】杨毅 教授
【所属地区】西南诸河流域 /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瑶族自治县南溪镇
【联系方式】昆明理工大学 项振海,ual0506@163.com
【基地属性】流域文明与遗产传承、流域生态与绿色发展
【基地特色】
1)流域文明与遗产传承:南溪镇地处南溪河流域,作为中越边境重镇,其历史可追溯至清代边防体系,现存芹菜塘边关、黑旗军抗法遗址及古炮台等军事遗迹。流域内瑶、壮、苗等个民族聚居,保留盘王节、达努节等传统节庆,壮家酸竹笋煮鸡、花米饭等饮食文化独具特色,展现了流域生态与民族生活的深度融合;
2)流域生态与绿色发展:南溪镇生态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53.39%,有云南大围山自然保护区。镇上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修复,救助濒危物种,监测动物种群。利用生态旅游资源,发展了“国境线上的漂流”项目和热带水果产业,推出特色美食,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收益。通过多方合作模式,村民参与旅游服务,实现人均月收入增加,形成可持续发展路径。
【已有积累】
1)项目基础
① 南溪镇大南溪村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项目
② 南溪镇龙堡村三坪坝小组、坝吉五队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项目
2)数据基础
① 水文数据:河流流量、降水量、蒸发量等的长期监测数据;
② 气象数据:温度、湿度、风速、气压等气象要素的历史记录;
③ 地理数据:大地测量数据、数字正射影像数据、数字高程模型数据等;
④ 社会经济数据:西南诸河流域内人口分布、经济活动、土地利用等信息等。
【预期开展科技服务与教学活动】
1) 流域文明与遗产传承
① 数字化遗产保护与活化
科技服务:针对南溪河流域的滇越铁路遗址、古炮台、黑旗军抗法遗址等历史遗迹,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航拍等技术建立数字档案,构建虚拟博物馆平台,实现文化遗产的永久保存与全球共享。例如,滇越铁路的354小站、人字桥等可通过高精度建模还原历史场景,结合AR技术增强游客互动体验;
教学内容:联合高校开展“历史建筑测绘与数字化复原”实践课程,组织学生参与田野调查,学习使用Revit、Blender等软件进行古建筑建模,并结合口述史记录当地民族(如瑶族、壮族)的传统建筑技艺,形成多模态文化遗产数据库。
② 在地性建筑设计与文化空间营造
科技服务:借鉴大理白云朵朵村民文化中心的“在地营造”经验,推动南溪镇传统民居的现代适应性改造。例如,利用本地竹材、夯土等可持续材料,结合现代结构技术设计兼具民族特色与功能性的公共文化空间(如非遗工坊、社区图书馆),融入瑶族银饰纹样、壮锦图案等文化符号;
教学内容:开设“乡土建筑创新设计”工作坊,邀请当地工匠与建筑师共同授课,指导学生设计低成本、低技的乡村公共建筑模型。例如,以废弃牛棚或传统竹楼为原型,探索“可逆性建造”技术,实现建筑与自然、历史的动态共生。
2.流域生态与绿色发展
① 生态敏感型建筑技术应用
科技服务:针对南溪镇热带雨林气候(年降雨量1900毫米、高温高湿),推广被动式节能建筑设计。例如,采用架空结构、通风屋面、遮阳格栅等适应湿热环境,结合光伏板与雨水收集系统实现能源自给。同时,部署物联网传感器监测建筑能耗与室内环境,优化绿色建筑性能;
教学内容:开设“热带气候适应性建筑设计”课程,通过案例分析(如新加坡绿色建筑)与模拟实验(如CFD风环境模拟),培养学生对微气候调节技术的应用能力。
② 生态修复与低影响开发
科技服务:在南溪河流域的香蕉种植区推广“生态护坡+农业景观”一体化设计,利用植被固土、透水铺装等技术减少水土流失,并结合梯田形态打造兼具生产与观光功能的农业景观;
教学内容:开展“流域生态工坊”,组织学生参与护林员巡山、红外相机布设等实践,分析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并设计“生态廊道”方案,促进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