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名称】056 WS-003
【依托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清华大学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支持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昆明理工大学
【负责专家】杨宇亮 教授、党安荣 教授
【所属地区】西南诸河流域 /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
【联系方式】云南师范大学 杨宇亮,ual0506@163.com
【基地属性】流域聚落与空间规划、流域文明与遗产传承
【基地特色】
1)流域聚落与空间规划:叶枝镇位于澜沧江流域中段,深入纵向岭谷区腹地,位于流域宽谷的多级阶地选址,是流水地貌与聚落互动演进的典型例证。镇域内的澜沧江地处云岭雪山与碧罗雪山之间,塑造了流域内约3000米的海拔梯度,形成“高寒农牧-中山旱作-河谷坝区”的垂直聚落谱系,为山地人居环境适应性理论提供独特样本,有极高的研究价值。镇域内现有藏族、傈僳族、纳西族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展现了民族聚落的独特的空间适应模式,提供了研究聚落生态适应性与文化多样性的实验室。同时,叶枝镇即将面临承接德钦县行政中心的搬迁工作,聚落层级与体系的变化,将对传统的人水关系形成新挑战,该基地对于探索复杂人地关系协调与规划的空间范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2)流域文明与遗产传承:叶枝镇位于澜沧江流域这一多元文明交汇的“文化皱褶带”的枢纽位置,见证了复杂地理环境下的流域文明的适应机制与遗产演进的独特过程。茶马古道“滇藏线”咽喉、纳西族木氏土司遗迹与傈僳族垂直人居空间在此叠加,使叶枝成为“多元文化过渡带”的典型样本,为探讨高原-山地文明传播与人居环境的垂直分异关联性提供关键案例。镇域内的各干流与支流流域内,存在着传统村落、文保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诸多反映流域文明的空间要素,探索叶枝镇的文化遗产在不同流域尺度下的空间特征与空间机理,对于以空间范式丰富费孝通先生的“民族走廊”学说,进而完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已有积累】
1)项目基础
①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土空间视野下纵向岭谷区村落人居环境优化的空间机理与方法
②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澜沧江流域中段村落人居环境的时空特征
③ 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非典型民居”在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与机制——以澜沧江流域中段为例
2)数据基础
① 水文数据:研究区全域的水系矢量数据;
② 气象数据:研究区全域的气温、降水等;
③ 地理空间数据:30M分辨率的DEM数据、部分重点地段的生态与地质数据等;
④ 社会经济数据:流域内的主要传统村落的田野调查、文史资料等。
【预期开展科技服务与教学活动】
1)流域聚落与空间规划
① 科技服务:拟对接《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以叶枝镇为中心,研究其上下游(巴迪乡、燕门乡、康普乡、白济汛乡)人居环境联系,解析澜沧江中段流域人居系统的构成与演变;总结流域人居环境建设机制,构建“地理‐生态‐规划”分析框架,长期目标为建立流域人居环境决策支持系统,服务西南生态屏障区国土空间优化与专项规划实践;
② 教学内容:探索复杂流域环境与人居行为的空间关系。通过实地考察叶枝镇及其上下游流域,理解水系结构、聚落分布、地理约束与生计行为的关系,调研大型水库对人居环境的影响;考察同乐河等民族村寨,理解传统人居智慧在垂直地理环境中的适应机制,梳理人居智慧理论,并探讨其对当代流域人居体系构建的启示,推动多学科融合研究。
2)流域文明与遗产传承
① 科技服务:通过分析澜沧江流域中段传统村落、文保单位、非遗等文化空间要素,探讨其分布格局、空间机制及遗产传承廊道,并结合研究生论文深化文化遗产空间体系研究;探讨流域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空间机理,挖掘民族“三交”典型案例,构建传统村落及文化遗产空间数据库,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更新;
②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和地图分析,理解纵向岭谷区传统聚落的发展脉络与文化空间分异,重点考察叶枝镇及其周边主干、支流区域的聚落与环境特征;在同乐村、结义村、洛统村等传统村落开展实地教学与数字化测绘,梳理文化遗产空间格局,探讨村落在民族“三交”中的空间表现及其对现代生活的适应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