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诸河流域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平台 -> 教学基地 -> 轻舟地图 -> 西南诸河流域 -> 正文

云南大理龙龛村“流域轻舟”科技服务教学基地

发布日期:2025-06-09

【编号名称】060 WS-005

【依托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支持单位】云南省大理市大理镇龙龛村委会

【负责专家】杨毅 教授

【所属地区】西南诸河流域 /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大理镇

【联系方式】昆明理工大学 周茜,ual0506@163.com

【基地属性】流域聚落与空间规划、流域文明与遗产传承

【基地特色】

1)流域聚落与空间规划:大理市龙龛村是苍山洱海流域滨水聚落的典型代表,其空间格局遵循“负阴抱阳、枕山面海”的传统营建理念。村落背靠苍山玉局峰,东临洱海金梭岛,白鹤溪与大深沟分列左右,形成“三横三纵”的凤凰展翅式生态肌理。主村道沿洱海西岸延伸,现存“龙龛古渡”牌坊及青石板码头遗迹。传统民居以“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为主,保留白族建筑基因。村内唐代南诏皇子蒙世隆避难遗址与古代水陆枢纽遗存叠加,延续了南诏建极年间“山溪为脉、田宅共生”的聚落特质。现通过洱海生态廊道建设与“三清洁”整治,推动传统村落保护与文旅产业协同发展;

2)流域文明与遗产传承:大理市龙龛村肇基于南诏建极年间,蒙世隆皇子曾避居此地,元859年御赐“龙龛”得名并沿用至今。村内文化遗产体系完整:龙龛古渡为南诏时期水陆枢纽,现存“龙龛古渡”牌坊及青石板码头遗迹;海晏庵系鸡足山七十二庵之一,存有明清佛教造像及碑刻;白族传统建筑群以“三坊一照壁”为特色,多处院落列入市级文保。依托“中国最佳爱情表白地”文旅IP,整合古渡遗址与生态廊道资源,其“朝山会”民俗及本主信仰仪式持续活化传承。

【已有积累】

1)项目基础

① 龙龛生态码头项目

② 洱海生态廊道建设项目

③ 龙下登人居环境提升整治示范建设项目

④ 龙龛村有机农特产品科普展示中心项目

2)数据基础

① 水文数据包括:河流流量、降水量、蒸发量等的长期监测数据;

② 气象数据:温度、湿度、风速、气压等气象要素的历史记录;

③ 地理数据:大地测量数据、数字正射影像数据、数字高程模型数据等;

④ 社会经济数据:洱海流域内人口分布、经济活动、土地利用等信息等。

【预期开展科技服务与教学活动】

1)流域聚落与空间规划

① 科技服务:龙龛产学研基地将聚焦苍山洱海流域聚落的空间规划与文化遗产保护,以“山溪为脉、田宅共生”的南诏聚落肌理为核心,开展流域聚落空间形态的数字化重构与创新性研究。基于龙龛村“三坊一照壁”传统建筑群及“三横三纵”凤凰展翅式生态格局,运用三维激光扫描、GIS空间分析及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系统解析“负阴抱阳、枕山面海”的传统营建智慧与生态适应性;

② 教学内容:通过“建筑学+生态学+文化遗产学”跨学科实践,探索传统聚落空间与洱海流域水文、地形、植被的互动机制,提炼“山—村—田—河—湖”协同发展的生态规划范式。基地还将构建“数字孪生”平台,集成聚落形态分类、景观功能分区及生态敏感性分析成果,为村落更新提供“低干预、微循环”技术方案,如传统水渠系统与海绵城市技术的融合创新,为高原湖泊流域聚落可持续发展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2)流域文明与遗产传承

① 科技服务:龙龛产学研基地将围绕苍山洱海流域文明传承目标,构建“数字保护—活态传承—产教融合”的遗产创新体系。依托龙龛村南诏建极年间的聚落肌理与白族文化基因,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倾斜摄影等技术,对文保建筑进行数字化建档,同步开展白族“朝山会”等非遗口述史采集,建立涵盖建筑营造技艺、本主信仰仪轨的流域文化遗产数据库;

② 教学内容:通过“学者+匠人+村民”协同机制,引导建筑学师生运用VR技术复原水陆枢纽场景,开发“三坊一照壁”营造技艺交互式教学模块,实现传统空间智慧的可视化传承。基地将重点探索“生态修复+文化再生”路径,结合洱海生态廊道建设,将传统灌溉水渠系统与海绵城市技术融合创新,同时依托“中国最佳爱情表白地”文旅IP,设计文化探秘线路与非遗活化工作坊,推动文化符号转化为文创衍生品。通过跨学科实践,培养兼具传统建筑修复、数字技术应用与流域生态治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苍洱流域聚落提供“生产—生态—文化”协同发展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