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诸河流域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平台 -> 教学基地 -> 轻舟地图 -> 西南诸河流域 -> 正文

云南大理上阳溪“流域轻舟”科技服务教学基地

发布日期:2025-06-09

【编号名称】061 WS-006

【依托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支持单位】云南省大理市湾桥镇上阳溪村委会

【负责专家】杨毅 教授

【所属地区】西南诸河流域 /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湾桥镇

【联系方式】昆明理工大学 吴志宏,ual0506@163.com

【基地属性】流域聚落与空间规划、流域文明与遗产传承

【基地特色】

1)流域聚落与空间规划:大理市上阳溪村是苍山洱海流域山地农耕聚落的典型代表,2019年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落背靠苍山莲花峰,面朝洱海,阳溪穿村而过,形成“山—村—田—河—湖”生态格局。主村道沿阳溪南岸延伸,鱼骨状支巷串联72座明清传统民居。村内保存唐代罗刹阁、圣源寺遗址及茶马古道、古水渠系统,完整呈现南诏时期“山溪为脉、田宅共生”的聚落肌理,是研究白族农耕文明演进的活态样本。当前通过“三清洁”整治与产业转型,探索传统保护与乡村振兴协同路径;

2)流域文明与遗产传承:上阳溪村形成于南诏时期,段氏宗族在此繁衍生息,元代白族学者杨黼故里及《山花碑》印证了本土文化与儒学的融合。村内文化遗产丰富:罗刹阁始建于唐贞观三年,承载“观音降罗刹”传说;圣源寺存有明代白文碑刻《山花碑》,为国家级文保单位;本主节及“绕三灵”民俗被列为国家级非遗,是传统白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已有积累】

1)项目基础

① 阳溪河道综合整治项目

②“三清洁”行动项目

2)数据基础

① 水文数据包括:河流流量、降水量、蒸发量等的长期监测数据;

② 气象数据:温度、湿度、风速、气压等气象要素的历史记录;

③ 地理数据:大地测量数据、数字正射影像数据、数字高程模型数据等;

④ 社会经济数据:洱海流域内人口分布、经济活动、土地利用等信息等。

【预期开展科技服务与教学活动】

1)流域聚落与空间规划

① 科技服务:本基地将依托上阳溪村作为苍山洱海流域山地农耕聚落的典型样本,重点开展流域聚落空间形态与生态智慧的创新性研究。通过三维激光扫描与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对“山—村—田—河—湖”生态空间格局进行数字化重构,解析白族“依山傍水、逐溪而居”的营建智慧及其对阳溪水系的生态适应性。学生团队将结合空间句法分析,研究聚落鱼骨状街巷体系与“三坊一照壁”民居的空间基因,探索传统灌溉系统与现代海绵城市技术的耦合路径;

② 教学内容:基地计划建立流域文化遗产数字档案库,通过"学者+匠人+村民"协同机制,培养具备传统建筑修复、生态修复与非遗活化的复合型人才,为白族聚落提供涵盖建筑风貌导则、灌溉系统优化和文旅廊道设计的系统性更新方案,构建流域人居环境"生产—生态—文化"协同发展范式。

2)流域文明与遗产传承

① 科技服务:本基地将立足上阳溪村苍山洱海流域农耕文明核心区的定位,系统整合白族传统聚落、阳溪水系生态网络及茶马古道文化遗产资源,构建“数字化保护+活态传承+产学研协同”的流域文明研究体系。依托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对古建遗存与传统民居群开展高精度测绘建模,建立涵盖建筑基因、非遗技艺、口述历史的流域文化遗产数字档案库。通过虚拟现实(VR)复原南诏时期“山溪为脉、田宅共生”的聚落肌理,开发《山花碑》白文碑刻数字展厅,实现白族农耕智慧与佛教、本主信仰融合文化的沉浸式传播;

② 教学内容:基地将联合高校开展跨学科研究,重点解码阳溪灌溉体系中的古代水利技术,梳理相关史料,形成流域生态-文化协同保护方案。同时建立“学者+匠人+村民”协同创新机制,培育传统建筑修复、白文数字化转译等技能人才,探索“非遗工坊+研学旅游”模式,助力茶马古道文化廊道复兴与乡村振兴。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