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名称】068 PE-003
【依托单位】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支持单位】广西柳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广西柳州市三江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负责专家】陈筠婷 副教授、吴杰 副教授、李欣 教授、李勋贵 副教授
【所属地区】珠江流域 /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
【联系方式】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吴杰、陈筠婷,ual0506@163.com
【基地属性】流域聚落与空间规划、流域文明与遗产传承、流域生态与绿色发展、流域水工程与防灾减灾
【基地特色】
1)流域聚落与空间规划:古镇位于珠江流域三级支流融江江心洲上,面积仅1.6平方公里,历经400年现存古城城楼、闽粤会馆以及书院等建筑群,明清县治遗址体系完整。房屋沿东西轴密集排列,街巷纵横交错,具有汉族与干栏建筑交融特征。至今仍仅靠摆渡船登岛,近年因旅游发展传统民居风貌受到一定影响;
2)流域文明与遗产传承:古镇系明朝古怀远县衙所在,瑶苗侗壮汉五个民族和61姓氏杂居,民族融合、社会稳定。地理独特,三县交合,江路往来便利,沟通湘黔和桂闽粤;有天然防御屏障,有利于实现中央王朝对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定安统治。抗战时期吸引了费孝通、鲁彦等学者驻留。具有历史、民族和社会研究价值;
3)流域生态与绿色发展:岛上自然生态基底良好,洲头到洲尾的河漫滩、心滩等江心洲地貌发育并保护完整,植被丰茂,有百年以上的古柚子树林、古榕、竹林和滩头植被,有较高的河床湿地生态与聚落人居适应性研究价值;
4)流域水工程与防灾减灾:古镇选址于南方多雨的山地河流中却极少遭受洪灾,得益于原生态河床湿地保护(江心洲为生态浮岛,可随着水位浮动)和低防洪工程措施(古城墙),体现了古代人居传统生态智慧,对生态水工程具有借鉴意义。
【已有积累】
1)项目基础
① 2013年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
② 规划学会乡村规划竞赛自选赛区研究基地
③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平话语区传统聚落生态智慧体系研究”
④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桂北木构民居参数化生成设计研究”
2)数据基础
已收集基地相关地理、水文、气象、植被、社会经济数据,进行了县域内少数民族地区典型建筑测绘,如三江侗族风雨桥、鼓楼、吊脚楼等,拥有典型建筑的点云、倾斜摄影模型等基础数据。
【预期开展科技服务与教学活动】
1)流域聚落与空间规划
① 科技服务:丹州古镇传统聚落民居文化活态传承与发展研究。评估古镇新时代产业转型尤其是旅游产业对聚落民居形态和历史遗迹保护产生的影响,通过县域民族民居建筑考察,结合民族融合和现代发展需求,探讨古镇民居活态更新规划设计的路径;
② 教学内容:古镇民居活态更新规划设计实践;以古镇旅游资源辐射新区,开展丹州镇域联动开发和配套服务建设实践。
2)流域文明与遗产传承
① 科技服务:多民族杂居传统聚落文化形成机制、传承保护路径与方法研究:多民族杂居与民居建筑形态特色形成;当地民居建筑生态环境适应模式;传统建筑遗存营造技艺的数字化传承与保护;
② 教学内容:建立当地多民族文明与遗产的数字化档案,推动其数字化传承。应用无人机、激光雷达等技术开展传统村落实地调研、历史建筑测绘等教学活动,建立传统村落与建筑的数字资产,对聚落民居文化进行专题调研与整理工作。
3)流域生态与绿色发展
① 科技服务:江心洲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动态演变研究;江心洲上聚落文化生态的适应性演变和可持续传承发展;
② 教学内容:生态设计:研究珠江流域上游山地河流湿地生境构成、作用以及对聚落人居影响调查与评估,引导学生对湿地特征与滨水景观结构要素进行技术总结提取并加以应用;旅游产业数字化与文化生态承载力动态监测与智慧调控系统。
4)流域水工程与防灾减灾
① 科技服务:建立河流暴雨洪涝和传统聚落防洪减灾长期追踪观测基站,基于数据融合技术,通过构建河流水文模型模拟、识别洪涝灾害威胁和评估古镇防洪减灾的措施效应,研究丹州“河—岛—镇”低成本的生态防洪机制,结合江心洲的水土保持规划现状,评估河床湿地地貌对聚落洪涝安全的重要性,借鉴并总结出科学的沿江聚落水安全经验,为沿江乡村地区建立低成本高效防洪的范本。
② 教学内容:山地河流暴雨洪涝形成机制与识别,基于数据融合技术,提供精确降水估计;通过构建流域水文模型来模拟径流量,识别洪旱灾害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