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平台 -> 教学基地 -> 轻舟地图 -> 长江流域 -> 正文

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流域轻舟” 科技服务教学基地

发布日期:2025-06-04

【编号名称】041 YA-010

【依托单位】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支持单位】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负责专家】方勤 院长

【所属地区】长江流域 /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

【联系方式】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赵阳,ual0506@163.com

【基地属性】流域聚落与空间规划、流域文明与遗产传承

【基地特色】

1)流域聚落与空间规划:石家河古城(距今5900-3800年)依江汉平原北部与大洪山南麓的自然地势而建,形成由内城、城壕、外郭城组成的三重结构,总面积达348.5万平方米,为长江中游史前最大城址。其以壕沟灌溉系统、岗地层级空间、高台防洪工程及水神祭祀,构建了长江中游史前最大聚落群的水适应体系;

2)流域文明与遗产传承:石家河古城作为长江中游的都邑性城址,是长江中游持续千年的文明中心,通过不断整合文化与资源,引领着长江中游向前发展,使其成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区域。同时,石家河文化与周边文化特别是中原文化频繁互动、交流互鉴,在它鼎盛时期曾一度强势北扩,将稻作农业、磨光黑陶、城池营建等技术及观念传至黄河两岸,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已有积累】

1)项目基础

2023年长江中游暑期调研

2)数据基础

①地理数据:倾斜摄影数据、数字正射影像数据、数字高程模型数据;

② 文本数据:考古报告等。

【预期开展科技服务与教学活动】

1)流域聚落与空间规划

① 科技服务:基于考古发现的水门、拦水坝、蓄水库及岗地-冲沟地貌,通过无人机航测、GIS地形建模与泥沙颗粒物分析,构建石家河古城水利系统数字孪生模型;

② 教学内容:开展遗址踏查活动,组织学生解析石家河引水渠、拦水坝结构,对比良渚城墙铺石加固技术差异;组织学生采集谭家岭古稻田土样,分析植硅体与孢粉组合,研究屈家岭-石家河时期气候变化对聚落迁移影响,探讨“岗地居、谷地耕”模式。

2)流域文明与遗产传承

① 科技服务:通过AR动态复原印信台祭祀水神场景,结合声光电技术展示祈雨仪式,增强遗址公园体验感;为文创产品开发提供学术支撑;

② 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学习用GIS复原玉器贸易网络,制作“石家河治水”科普动画,创作短视频解说红陶杯规模化生产与贸易;开设“陶艺+水文”双师课程,学生用本地黏土复刻红陶杯并测试汲水功能。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