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平台 -> 教学基地 -> 轻舟地图 -> 长江流域 -> 正文

四川丹巴呷仁依村 “流域轻舟” 科技服务教学基地

发布日期:2025-06-04

【编号名称】049 YA-011

【依托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清华大学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支持单位】西南交通大学世界遗产国际研究中心、四川省丹巴县人民政府

【负责专家】刘弘涛 教授、党安荣 教授

【所属地区】长江流域 /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墨尔多山镇

【联系方式】西南交通大学世界遗产国际研究中心主任 刘弘涛,ual0506@163.com

【基地属性】流域聚落与空间规划、流域文明与遗产传承

【基地特色】

1)流域聚落与空间规划:呷仁依村位于四川省甘孜州丹巴县墨尔多山镇南部,地处大渡河河谷东北侧海拔2600-3000米的高山峡谷地带。其气候为典型的青藏高原季风气候,垂直差异显著。该地区日照资源丰富,但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易引发季节性洪涝、干旱以及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全村共有106户居民,以嘉绒藏族为主,村落布局顺应山势展开,耕地呈阶梯状分布于陡坡之上。其水源体系依托108处天然泉眼,通过水渠网络将山泉引入藏房院落,既满足生活用水需求,又滋养了天麻、何首乌等药材资源。这种高山峡谷间“田地成片、藏房环绕、泉渠交织”的独特农耕景观,充分展现了嘉绒藏族对复杂地理环境的高度适应能力。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呷仁依村所蕴含的生态智慧对于流域空间规划中的韧性发展、景观建设、生态保育和文化传承等关键挑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流域文明与遗产传承:丹巴县是四川省首批嘉绒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其下辖的呷仁依村被誉为嘉绒藏族文化遗产的活态博物馆。在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村内保存有21座建于明清时期的碉楼,其中高达42.8米的白黑盖碉为川西地区最高碉楼,墙体厚度达1.5米,采用“分层错缝”砌筑技术,兼具军事防御与气象观测功能。呷仁依村的传统藏房风貌保存完好,多为三至四层的石木结构建筑,底层用于圈养牲畜,中层为居住空间,顶层设为经堂。碉楼与藏房共同构成了嘉绒藏族传统聚落的典型防御体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呷仁依村现有石匠47名、掌墨师8名,数量居墨尔多山镇之首;每年春季,村民通过“梨花祭”仪式重现唐代东女国女性领袖祭祀场景,传承千年东女国文化基因。呷仁依村以其“碉楼林立”的壮美景观和“东女国”的千年文脉,生动诠释了嘉绒藏族“天人共生”的流域文明智慧。

【已有积累】

1)项目基础

① 丹巴县中路片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示范区规划(2022-2035)

② 丹巴古碉群总体保护规划

2)数据基础

① 水文数据:河流流量、降水量、蒸发量等的长期监测数据;

② 气象数据:温度、湿度、风速、气压等气象要素的历史记录;

③ 地理数据:大地测量数据、数字正射影像数据、数字高程模型数据等;

④ 社会经济数据:流域内人口分布、经济活动、土地利用等信息等

【预期开展科技服务与教学活动】

1)流域聚落与空间规划

① 科技服务:地理信息与环境监测服务方面,运用无人机航测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呷仁依村进行高精度地形测绘,生成精确的数字高程模型和正射影像图;在呷仁依村村域内布设水质监测站、气象站和土壤监测点,实时监测水质、水位、气象条件及土壤质量等关键环境参数;技术咨询服务方面,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分析流域内土地利用现状,评估其合理性;结合历史灾害数据和地形地貌特征,运用仿真模拟软件对流域内自然灾害进行风险评估与情景模拟,绘制灾害风险分布图,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② 教学内容:田野调查工作坊方面,组织学生开展实地测绘,运用GPS、全站仪及激光测距仪等设备采集建筑形态、水系分布等相关数据,并由专业教师结合大渡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生态系统结构以及聚落空间分布规律进行详细讲解;乡村规划实验室方面,以呷仁依村为研究案例,指导学生基于实地调研结果,对村落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基础设施配置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设计;同时,安排学生深入呷仁依村,通过问卷访谈、现场观察等方式收集居民在居住环境、公共服务设施、交通可达性及防灾减灾等方面的实际需求,进而生成符合当地生态与社会条件的村庄规划方案;生态保护讲座与研讨方面,呷仁依村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具有极高的生态敏感性,邀请生态领域专家举办专题讲座,深入解析大渡河流域生态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其面临的威胁,并分享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实践案例;此外,组织学生围绕如何将生态保护目标融入聚落空间规划展开讨论与研讨,引导其思考生态保护、保护更新与发展规划之间的平衡关系。

2)流域文明与遗产传承

① 科技服务:文化遗产普查与数字化建档方面,采用无人机倾斜摄影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流域内转经桥、水磨房、灌溉渠系等水文关联遗产进行高精度建模,标记遗产与水系的空间耦合关系;针对呷仁依村21座碉楼群开展毫米级三维激光扫描,建立嘉绒碉楼数字档案库,并采集碉楼营建技艺传承人口述史,绘制营造技艺知识图谱;技术咨询服务方面,联合多学科团队为碉楼修缮提供抗震加固方案;指导藏房通风、采光、照明等系统优化设计;提出嘉绒藏族传统聚落防御体系的整体性保护与活化利用策略。

② 教学内容:文化遗产数字化课程方面,指导学生处理碉楼点云数据,结合历史数据量化评估环境变化、人类活动对碉楼保存状态的影响以及修缮工程对传统工艺的潜在影响;采集嘉绒藏族织绣、唐卡绘制等非遗技艺的工艺参数,构建数字化档案;嘉绒藏房更新设计课程方面,指导学生运用参数化建模和能耗模拟软件,平衡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生活需求之间的关系,优化藏房空间布局;非遗技艺工作坊方面,邀请碉楼营造技艺传承人教授学生使用传统工具营建小型石砌建筑;组织当地匠人传授花腰带、藏毯编织技法,并融入现代几何纹样设计;指导学生利用本地植物提取天然染料,开发以“梨花祭”为主题的创新纺织品。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