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名称】031 YE-005 河南长垣老城“流域轻舟”科技服务教学基地
【依托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河南省长垣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负责专家】景泉 副总经理 / 贾濛 建筑一院科研创新中心主任
【所属地区】黄河流域 / 河南省新乡市
【联系方式】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贾濛,ual0506@163.com
【基地属性】流域聚落与空间规划、流域文明与遗产传承、流域生态与绿色发展、流域水工程与防灾减灾
【基地特色】
1)流域聚落与空间规划:本基地地处黄泛平原,城市治水实践的积累形成独特的“水包城”城市格局,体现了黄河对城市文化的独特影响。长垣老城作为长垣城市发展的起点与焦点,是“核心”和联系新城区的空间载体,在现代城市规划与设计背景下具有传统水城与现代宜居城区交融的聚落景观价值;
2)流域文明与遗产传承:黄河带来“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的历史遗存,长垣受黄河河道及周边水域影响较大,作为县治之所的县城,自战国以来主要历经了4次迁城,明代以来形成了当今县城;基地所处区域的治水文化流传甚广,历史上形成了众多与此相关的历史文化遗迹,是流域文明与遗产传承的典型案例;
3)流域生态与绿色发展:当地面对黄河泛滥产生了一系列适应性景观与栖居模式;老城中间高、四周低的“龟背城”地面形式有利于城内组织排水,周边坑塘湿地与护城河得到充分利用,形成自然海绵系统和内外连通水系统,利于防洪排涝;基地通过重塑老城水系格局、构建老城生态海绵系统、构建生态驳岸,继承了传统治水智慧、重建了自然与人的友好联系、重塑了彰显古城文化和充满活力的滨水游憩空间;
4)流域水工程与防灾减灾:基地除受黄河泛滥影响较大,还存在气候季节性特征明显、夏季雨洪压力大的情况,明代后形成的长垣老城所具有的城水格局以及由坑塘湿地、护城河和城湖构成的排蓄设施体系即反映了其适应于流域环境条件的传统防灾智慧;基地通过恢复水系格局、构建老城生态海绵系统和构建生态驳岸等手段提升生态防御与雨洪安全能力。
【已有积累】
1)项目基础
河南长垣老城复兴城市设计项目
2)数据基础
① 地理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大地测量数据、河流测量数据;
② 社会经济数据:人口分布、土地利用等数据;
③ 文本数据:长垣县城区总体规划和城区或重点片区的控规、景观风貌、排水防涝、水系规划、文物保护、市政设施等现状与规划数据;重点片区城市设计等项目数据;水资源基本情况;
④ 图像数据:重点片区或节点的老照片。
【预期开展科技服务与教学活动】
1)流域聚落与空间规划
① 科技服务:开展“水-城”互动关系研究,建立黄泛平原聚落适应性数据库,为老城更新提供流域尺度的空间决策支持;基于“水包城”特色格局,研究流域聚落空间形态演变与适应规律,指导历史街区保护与活化;开发流域聚落空间绩效评估工具,优化蓝绿空间网络与功能布局的协同关系;
② 教学内容:开设“流域聚落空间演进”课程,指导学生解析黄泛区聚落与水文环境的互动机制,指导学生运用空间分析技术和社会调查方法评估流域聚落空间格局的适宜性,培养学生流域人居环境分析能力;组织和开展流域聚落更新设计实践,探索传统智慧在现代流域城镇建设中的转译路径。
2)流域文明与遗产传承
① 科技服务:构建黄泛平原文化景观谱系数据库,建立流域文化遗产价值评估体系,支持流域遗产的传承与活化利用;研发流域文化景观数字孪生平台,实现治水文化的沉浸式展示与传播;制定流域文化线路保护规划,构建“水-城-文”融合发展的展示体系;
② 教学内容:开设“流域文明演进”专题课程并组织流域文化遗产实地调研,指导学生研究黄泛区人水关系的历史变迁;开展流域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策划设计,探索传统文化在当代流域治理中的创造性转化。
3)流域生态与绿色发展
① 科技服务:研发基于传统智慧的流域城镇中排蓄结合的防水排涝系统优化技术,提升老城水生态韧性;构建“龟背城”排水效能评估模型,为流域城镇防洪排涝提供技术方案;开发流域生态安全评估系统,指导蓝绿基础设施网络优化;
② 教学内容:开设“流域生态系统”前沿课程,指导学生解析水文过程与城镇发展的耦合关系,组织学生开展流域生态修复技术实验;开展流域适应性景观设计,启发学生探索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流域治理模式。
4)流域水工程与防灾减灾
① 科技服务:创新传统防洪技术的现代应用方法,研发适应于黄泛区特点的韧性防洪体系;构建流域雨洪模拟预警平台,提升老城防灾减灾能力;开发历史水工设施效能提升技术,实现传统智慧的现代传承;
② 教学内容:开设“流域水工程史”课程,指导学生系统梳理黄泛区防灾智慧演进历程,并组织开展历史水工设施测绘与研究;开展流域韧性提升设计实践,启发学生探索适应气候变化的流域防灾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