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平台 -> 教学基地 -> 轻舟地图 -> 黄河流域 -> 正文

山东黄河三角洲 “流域轻舟” 科技服务教学基地

发布日期:2025-05-20

【编号名称】017 YE-004

【依托单位】齐鲁空天信息研究院、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支持单位】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遥感与数字地球全国重点实验室、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生态监测中心

【负责专家】刘炳成 高级工程师、左进 副教授

【所属流域】黄河流域 / 山东省东营市

【联系方式】齐鲁空天信息研究院 彭玉、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遥感与数字地球全国重点实验室 郜丽静,ual0506@163.com

【基地属性】流域生态与绿色发展

【基地特色】

1)流域生态与绿色发展本基地位于黄河下游流域关键节点,地处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区核心区域。黄河下游流域特点鲜明,兼具水资源紧缺与洪涝灾害频发的双重特征,同时面临着泥沙淤积、河道游荡、湿地退化等生态问题。基地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北斗精准导航与高分辨率遥感集成技术及区域综合应用示范”,建立覆盖济南、东营等黄河下游城市的综合监测网络,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流域监测与管理平台。基地聚焦黄河口三角洲区域的生态空间变迁和湿地生态系统动态监测,研发黄河下游水沙调控与生态修复技术体系,为学生提供黄河下游全流域研学环境。基地积极服务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为下游区域国土空间优化与生态修复提供技术支撑与人才保障。

【已有基础】

1)项目基础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北斗精准导航与高分辨率遥感集成技术及区域综合应用示范”

2)数据基础

① 影像数据:多尺度、多类型卫星及无人机遥感影像数据等;

② 社会经济数据:本区域内人口分布、经济活动、土地利用等;

③ 文本数据: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产业布局调控与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

④ 站点监测数据:黄河三角洲浮标水质监测数据、通量塔数据等;

⑤ 专题数据:黄河三角洲植被覆盖、植被分类、碳汇等遥感反演专题数据。

【预期开展科技服务与教学活动】

1)流域生态与绿色发展

① 科技服务:流域生态监测与评估方面,利用“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平台和北斗精准导航与高分遥感技术,开展黄河下游流域生态健康综合评估,建立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动态监测指标体系,形成流域生态状况定期评估报告,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水沙调控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方面,针对黄河下游泥沙淤积、河道游荡和湿地退化等生态问题,研发黄河口区域生态修复技术体系,探索“黄河入海生态缓冲带”建设模式,提升河口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建立黄河三角洲生态修复示范区;智慧流域管理平台研究方面,基于北斗空间大气精细探测系统和多源融合定位技术,结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研发“数据黄河”智慧流域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实现对水资源分配、洪涝灾害预警、水质变化、生态空间演变的智能监测与管理,增强流域综合治理能力;区域统筹发展模式研究方面,依托陆海一体生态监测与产业调控示范系统,研究黄河三角洲区域统筹发展策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探索海洋牧场与沿岸生态系统协同发展模式,提出适应性国土空间规划方案,促进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② 教学内容: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方面,开展“北斗导航与高分遥感应用”“数字流域监测与管理”和“黄河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三大特色模块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开展黄河下游流域研学活动,指导学生利用北斗高精度定位与遥感监测装备进行黄河口生态环境变化调查与分析;创新设计与技术实践方面,依托自主研发的六大平台系统,组织学生参与设计黄河三角洲湿地修复与滨水生态系统构建方案,开展流域空间规划设计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空间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产学研协同育人方面,鼓励学生参与黄河三角洲生态空间变迁分析和湿地生态系统动态监测研究,指导学生基于多情景模拟进行黄河口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联合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等机构,开展多学科交叉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