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发表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进展 -> 科研动态 -> 论著发表 -> 正文

汪芳、刘永等:“黄-运-长”流域共同体是中华文明的“典型容器”

发布日期:2024-02-20

流域是人类活动最早的地理单元,也是人地关系最紧张的区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大运河流域的交流互鉴,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创新性,成为中华文明的“典型容器”。 基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京杭大运河等区域的独特性和相关性,研究结合现有的学科进展,构建了“黄运长”流域共同体的概念,总结了其空间、时间和要素特征。

北京大学汪芳教授课题组和刘永教授在《Indoor and Built Environment》发表题为“Typical Container” of Chinese Civilisation: “Yellow-Canal-Yangtze” Watershed Community的论文。研究团队通过实地调研及文献综述,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1)在空间层面,“黄-运-长”流域共同体具有整体性的特征。其中具体可以划分为以人水共生协调为主要特征的长江中游、以水资源分配重建约束为主要特征的黄河上游、以生态环境制约为主要特征的黄河中游、以及水患重建体现人工强烈的黄河下游。

 (2)在时间层面,“黄-运-长”流域共同体具有适应性的特征,并存在多个典型适应性研究的典型时间截面。主要的时间截面有距今6000年为社会复杂化中的被动适应、距今4000年以来为国家大一统的整体适应、距今500年以来为文化交流下的多元适应、以及距今100年的快速城镇化的再适应。

 (3)在要素层面,“黄-运-长”流域共同体具有关联性的特征。其中,生态要素方面表明该区域多种自然景观相互交织的生态格局,成为了文明起源和文化繁衍的重要土壤。在生产要素方面,“黄-运-长”流域共同体的肥沃土地和丰富的农作物产量,为该地区的农耕文明提供了重要基础,但也存在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而在生活要素方面,"黄-运-长"流域共同体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传统习俗,为流域居民提供了归属感和文化认同的纽带。

综上,“黄-运-长”流域共同体是中华文明的“典型容器”,作为前瞻研究方向具有代表性、独特性和创新性:“黄-运-长”流域共同体既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场所,又是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载体,也是国家治理的战略性场域;兼具独特性和多样性的地理单元,容纳了丰富和多元的人水关系和空间要素;同时,“黄-运-长”流域共同体需要结合生态、水文、考古、城乡规划等多学科视角,而非黄河、运河、长江区域现有研究的简单组合,具有显著的科学意义。

1:“黄--长”流域共同体基本情况(图A是黄河流域空间范围,图B是长江流域空间范围,图C是“黄--长”流域共同体范围,图D是运河区域空间范围,图E是“黄--长”流域共同体的8类国家级的典型建成环境的空间分布与核密度高低)

论文信息:Wang F, Xue P, Xu H, Liu Y, ‘Typical container’ of Chinese civilisation: ‘Yellow-Canal-Yangtze’ watershed community. Indoor and Built Environment. 10.1177/1420326X241233567.Indoor and Built Environment

论文链接:‘Typical container’ of Chinese civilisation: ‘Yellow-Canal-Yangtze’ watershed community | Request PDF (researchgate.net)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