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环境中的文化遗产是人类长期适应特定建筑环境的结果,主要涉及与建筑、基础设施和开放空间有关的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在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这些文化遗产受到了环境剧烈变化的冲击,因此对其适应性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基于对已有研究的梳理,归纳总结了文化遗产的适应性含义与表现形式。
汪芳教授、胡燮研究员等在《Indoor and Built Environment》发表题为The adapt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built environments的论文。研究团队通过文献综述,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适应性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达尔文的进化论,它指的是生物体和环境相适合的现象。类比地,文化遗产的适应性可以理解为文化遗产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和能力。文化遗产的适应性包括了三个层面的内容:1)适应是一个动态的进化过程;2)适应性作为一种能力,对应着文化遗产的吸引力、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3)适应对应着文化遗产活力的提升。其适应性表现在功能适应、空间适应、时间适应以及人群适应四个方面。
具有较强适应性的文化遗产在功能适应方面能够在需求变化中完成有效的功能转变,从而获得新的活力;在空间适应方面,可以在空间、业态等因素的变化中维持功能与活力;在时间适应方面,能够在交通、产业等多维因素动态变化与相互作用的影响下维持较高的活力;在人群适应方面,能够保持对多类人群的吸引力。
未来可以完善对以下几方面的研究:1)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文化遗产适应性的内涵,并明确其定义;2)进一步完善文化遗产适应性的框架,并明确功能适应性、空间适应性、时间适应性和人群适应性之间的联系;3)以指导文化遗产活力提升为目标,探索更多的数据源和分析方法,以全面了解文化遗产活力的形成机制。
论文信息:Wang F, He J, Xue P, Hu X. The adapt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built environments. Indoor and Built Environment. 2023,doi: 10.1177/1420326X231206881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177/1420326X231206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