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催生了乡村空心化、景观破碎化等问题,同时乡村发展也亟待从旅游、电商等现代产业种谋求新出路,在保护与利用两种需求之间,乡村遗产不仅成为传承文化的载体,也是发展文旅的手段。在此背景下,中国出台创建传统村落名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区等政策,加强传统村落间的历史联系与文化保护。
北京大学汪芳教授课题组和覃栎研究员在《Habitat International》发表题为How to become one? The modern bond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centralized contiguous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areas in China的论文。研究团队通过选取国家已公布的85个现有集中式连片区域和8155个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信息熵模型对集中连片区传统村落在地理、文化和产业上的关联类型和演化趋势进行分析,通过多元线性回归的手段推论集中连片区域链接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机制,借助空间引力模型对传统村落的集聚边界划定进行了再讨论。
结果表明:
(1)集中连片地区传统村落的地理联系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出中心均衡-边缘集聚的特征。
(2)集中连片区域类别的演变总体上是积极的,一些地区的主要衰退是文化纽带的弱化。新的工业和文化纽带重新配置了村庄的现代纽带,历史纽带有被完全取代的风险。
(3) 人均受教育年限、地方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等社会经济因素对传统村落的现代文化纽带产生了负面影响,政府投入的资金往往会寻求更有效的使用方式,而文化及相关产业具有慢热属性,很难得到资本的直接青睐,因此政府的积极治理在维护地区文化纽带方面是无效的。景区、外来人口、第一产业等社会经济因素对产业联系产生负面影响,相关优势产业吸引了包括外来人口在内的众多资源,而远离产业核心区的传统村落很难实现协同发展。财政支出比例对集中连续地区的产业纽带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影响,可能表明资本对创造新的产业关系(如旅游、文化、创意和电子商务)的兴趣远远高于文化方面的兴趣。
(4)现有集中式连片区域效率较好,不到40%的传统村落占据了约70%的有效连接。传统村落局部集群的结果证实了现有集中式连片区域的精度有待提高。高间接性中心性与文化廊道的重叠表明,小规模传统村落的集聚依赖于历史文化要素,文化廊道有足够的潜力成为连接古今文化和商业的桥梁。
总体而言,具有优势产业的地区吸引外来人口,高档景点受到游客的优先关注,地方政府大力投资相关农业,以获得专业化和高比重的初级产值。这些现象反映了当地资源分布的两极分化,资源半径内的传统村落受益,资源半径外的村落被忽视。传统村落的商业联系趋于两极化。此外,资本引导的产业纽带也受到区域优势资源的吸引,随着村庄工业联系的加强,文化联系进一步减弱,文化联系逐渐被工业联系所取代。
最后,本文指出,现有集中式连片区域效率较高,但局部边界不合理,基于此问题提出了构建“超级集群-城县协调-集中式连片”的传统村落治理框架。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破坏了历史遗迹,面临着现代工业侵蚀传统文化的风险,而保护传统聚落的文化联系可以促进现代产业联系的形成,同时对历史文化要素的综合保护也有助于避免产业联系侵蚀文化联系的系统性风险。
论文信息:Zhao XG, Xue PC, Wang F, Qin Y, Duan XW, Yang ZJ. How to become one? The modern bond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centralized contiguous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areas in China.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24, 145: 103018.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habitatint.2024.103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