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水关系的演化不仅反映了流域居民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改造,也映射出社会结构、经济模式、文化传统的发展变迁。人类如何与河流相互作用、依水而居、利用水资源进行农业生产和城市建造,以及如何在洪水等自然灾害面前发展出各种适应性策略,是人水关系演进中的重要研究内容。长江流域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其文明的发展脉络与黄河文明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格局。追溯人水关系的历史演变,能够更好地理解长江文明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从中汲取对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2023年8月11日-19日,汪芳教授、胡燮研究员带领团队在湖北省开展了为期9天关于长江中游地区古文明与地方性的调研,从早期聚落的考古发现中追溯人水关系的演化,探讨长江流域文明的发展脉络。此次调研工作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编号52130804)和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1AZD033)的支持下进行,调研地点主要包括天门市石家河遗址、京山市屈家岭遗址、武汉市盘龙城遗址、湖北省考古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武汉市规划展览馆等,这些遗址不仅见证了长江中游地区从史前时代到商代的文明进程,也是研究长江流域人地关系的关键场所。调研成员为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的研究生章佳茵、毛少羿、陈瑞哲、秦艺珊,以及考古文博学院的本科生许佳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方勤院长、武汉大学张昌平教授、孙卓副教授、邹秋实副教授、武汉大学遥感学院胡庆武、王少华老师、武汉大学导航物联网研究所江金光老师,以及长江科学院许继军教高等专家为调研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指导和实践建议。调研得到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石家河考古队、盘龙城考古队、长江科学院等各级单位与领导的大力协助。
此次调研不仅为长江中游地区的文明起源和发展历程提供了新的实证材料,也为探讨人类如何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提供了宝贵的案例。早期流域聚落遗址考察研究,为理解古代人类如何利用水资源、以及水利工程如何影响和促进了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研究基础。
图 调研团队考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