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诸河流域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良渚遗址

发布日期:2025-07-10

案例编号:ES-001

所属年代:新石器时代晚期(5300 aB.P.—4300 aB.P.)

所属区域:长江流域 /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

完成学生:毛少羿、苏婉仪

指导教师:汪芳、袁敬诚、杨子江、冯任军

合作高校: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云南大学、山西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良渚遗址位于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的苕溪水系范围;

2)气候条件:该区域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约1200毫米,集中于5月至9月,易发旱涝灾害;

3)地形地貌:良渚遗址地处杭嘉湖平原西南部的山前谷地,平均海拔仅为2至3米;

4)人文环境:良渚遗址通过构筑谷口高坝、平原低坝与人工运河网络形成联合作用的水资源调控体系,成为长江下游环太湖水乡区域复合型史前稻作文明的典型范式。

二、人水关系

1. 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工程调控水:在西北部山地修筑谷口高坝系统,利用山谷形成水库蓄积淡水,并采用草裹泥工艺增强坝体抗洪能力。在平原区建造低坝系统,对外阻挡咸潮入侵,对内蓄积灌溉用水;

2)水系统整合:开凿51条人工河道连通内外水系,配合自然河流与环城河、水城门构成运输网络,支撑玉料、木材、粮食等物资的水路转运。城内设置木构水井并配备井栏、井盖,保障饮用水安全;

3)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需动员大量劳动力,体现社会协作机制。水利管理推动了良渚从酋邦社会向早期国家演进。

2. 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择址避害与地形改造:聚落选址于东苕溪南岸的山前分水岭高地,依托三面环山地势削减洪水冲击。采用夹河筑城模式——开挖沟渠取土堆筑人工台地,既抬升居住面规避内涝,又形成排水通道;

2)水系主导空间结构:以自然河道与人工水网为骨架,形成宫城、内城、外城三重围合结构。8座水城门成为主要交通节点,井字形河道网络划分宫殿区、墓葬区、手工业区等功能组团。莫角山礼仪中心被水体环绕,形成水环丘的神圣空间意象。

三、小结

良渚文明通过工程技术实现水资源功能性支配,以空间营建响应水文环境,体现人水互动中控制与适应的辩证统一。其对洪涝、咸潮的防控能力支撑了稻作经济繁荣与社会复杂化进程,但最终因环境剧变导致水利系统失效而衰落,反映了人类生存与自然环境动态平衡的内在限度。


参考文献

朱金坤. (2010).遥远的村居——良渚文化的聚落和居住形态.杭州:西泠印社, 22-26.

梁伟. (2020).良渚古城的规划及其深远影响研究.现代城市研究, (1), 2-8.

刘建国,王辉. (2018).空间分析技术支持的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研究.江汉考古, (4), 111-116.

袁靖,潘艳,董宁宁,等. (2020).良渚文化的生业经济与社会兴衰.考古, (2), 83-92.

邱志荣. (2017).话说良渚遗址水利.中国水利, (2), 61-64.

王宁远,刘斌. (2015).杭州市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的考古调查.考古, (1), 3-13+2.

秦岭. (2017).良渚遗址的学术价值和遗产价值.中国文化遗产, (3), 29-38.

伊利亚德. (2002).神圣与世俗.王建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12-15.

Healy, P.F.. (1983). An Ancient Maya Dam in the Cayo District, Belize. Journal of Field Archaeology, 10(2), 147-154.

Zhang, H.W., Cheng, H., Sinha, A., et al. (2021). Collapse of the Liangzhu and other Neolithic cultures in the lower Yangtze region in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Science Advances, 7(48), eabi9275.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