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平台 -> 教学案例库 -> 案例库地图 -> 黄河流域 -> 正文

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横水镇横水村

发布日期:2025-07-10

案例编号:YE-008

所属年代:元代以前

所属区域:黄河流域/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

完成学生:杨旭辉、张壹轲、杨谧伦

指导教师:杨子江、汪芳、袁敬诚、冯任军

合作高校:云南大学、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山西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横水村位于横水河支流,坐拥东西两源头,水流环绕村落后汇入五八水库,最终注入黄河,形成完整水系网络;

2)气候条件: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日照约2270小时,气温约14℃,降水约650毫米;

3)地形地貌:地处豫西浅山区黄土台塬,平均海拔约360米,三面环沟,南侧缓坡适宜居住与农耕,土壤以黄壤土为主,土层深厚;

4)人文环境:依托黄河渡口与豫陕晋三省交通要冲的地理位置,历史上曾为军事耕战聚落,清代形成规模格局,兼具防御与经济功能。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水利设施调控:利用横水河两源头构建自然灌溉体系,北部五八水库蓄积水源,满足农业与生活用水需求;依托沟壑地形形成天然排水系统,减少内涝风险;

2)适应性技术:建筑墙基采用红砂岩砌筑,墙体厚约50厘米,冬暖夏凉,适应温带气候;屋面铺设陶瓦与麦秸泥,增强防水性能,体现对水文环境的技术响应。

2.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择址智慧:选址洼地中心,三面环沟形成天然防御屏障,南侧缓坡作为居住与耕作区,实现“背山面水”的风水格局;村落形态形似金龟,正对水系汇合点,街巷布局如龟甲鳞片,呼应水脉走向;

2)功能耦合:以横水中街、南街、北街为骨架,水系串联居住、商业与农田空间,形成“生活-生产-生态”一体化布局;滨水空间设置码头与渡口,强化交通与贸易功能。

3.水文化传承与地方记忆

1)文化符号建构:依托韩愈、韩琦先祖文化,建韩文公祠与韩魏公祠,祭祀活动融入水神崇拜;传统节日如春节、庙会中保留祈水仪式,延续“天人合一”的治水理念。

三、小结

横水村通过“自然水系利用+适应性空间营建+文化符号植入”的模式,实现了人水关系的多维统一。其依托黄河流域水文特征,以工程技术调控水资源,以空间布局响应水患风险,以文化传统维系人水和谐,为黄河中下游传统村落的水适应性发展提供了典型范例。但当前基础设施(如照明、停车场)的缺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水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在保护中平衡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黄卉洁,等. (2021).西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及其成因.经济地理, 41(12), 233–240.

李伯华,等. (2019).“双修”视角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模式研究.地理科学进展, 38(9), 1412–1423

汪涛,等. (2020).乡村振兴视角下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方法探索.规划师, 36(23), 90–96.

王云才,刘滨谊. (2003).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中国园林, (1), 56–59.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