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平台 -> 教学案例库 -> 案例库地图 -> 黄河流域 -> 正文

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岳佃路二里头遗址

发布日期:2025-07-10

案例编号:YE-009

所属年代:新石器晚期至商代早期(BC1900-BC1500)

所属区域:黄河流域,三门峡至花园口段,伊洛河区,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岳佃路二里头遗址

完成学生:崔宇晗、陈瑞哲

指导教师:汪芳、袁敬诚、杨子江、冯任军

合作高校: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云南大学、山西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气候特征:暖温带季风气候,年均降水约400-500毫米,水热同期支持粟稻混作农业[1][8]

2)地形水系:坐落伊洛河北岸120米台地,南高北低;古伊洛河改道致遗址从“临河南岸”变为“跨河北岸”[2][4]

二、人水关系类型分析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工业用水:铸铜作坊(约1万㎡)布局宫城南侧近河高地,取水便利且隔离污染[9]

2)农业多元:炭化稻谷占农作物总量1/3,结合粟黍种植形成抗灾作物体系[8][10]

2.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阶地择址:择带状高台建城,东、西、北三面环圉泽洼地,形成天然护城水系[2][7]

2)网格规划:四条垂直大路划分宫城(中心)、作坊区(南)、祭祀区(北)、贵族区(东)。

3.水灾害防控与韧性构建:

台地防洪:宫城与仓储区建于遗址最高处(老四角楼-二里头村南),规避洪泛风险[2][5]

4.水文化传承与地方记忆:

1)龙图腾崇拜:绿松石龙形器、铜牌饰等祭祀礼器,体现“水神-王权”的精神联结[7][11]

2)水运网络:依托黄河-淮河水系东联海岱,经丹江通道南控长江,形成“金道锡行”资源贸易网[3][6]

三、小结

二里头通过近河工业布局、阶地网格规划、高台避涝及龙图腾水信仰,构建中国最早王朝都邑的水适应体系。其“临水筑台、以水通衢”模式,奠定后世“择中立宫、水系贯城”的都城营建基因。


参考文献

严文明. (2000). 农业发生与文明起源 [M]. 科学出版社.

孙华. (2022). 二里头遗址的初步认识. 考古学研究, (01), 234–268.

许宏. (2013). 何以中国 [M]. 三联书店.

许宏, 等. (2004). 二里头遗址聚落形态初步考察. 考古, (11).

赵海涛. (2020). 二里头都邑聚落形态新识. 考古, (08).

杜金鹏. (2006). 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研究 [M]. 科学出版社.

许宏. (2009). 最早的中国 [M]. 科学出版社.

吴文婉, 等. (2014). 南洼遗址植物考古证据. 中原文物, (01), 109–117.

赵海涛, 等. (2021). 二里头都邑的手工业考古. 南方文物, (02).

陈相龙, 等. (2020). 二里头祭祀遗迹动物饲养方式. 第四纪研究, (02).

张弛. (2017). 龙山—二里头文化格局改变. 文物, (06), 50–59.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