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编号:HA-008
所属年代:唐代
所属区域:海河流域
完成学生:戎又乐、周超然、马玉乐
指导教师:袁敬诚、汪芳、李志刚、杨子江、张子龙、冯任军、高晨舸
合作高校:沈阳建筑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灵水村位于海河流域永定河水系洋河,北京西部门头沟区斋堂镇;
2)气候条件:灵水村的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雪。气候影响聚落的布局以及建筑形式,例如建筑都是以坐北朝南为主;
3)人文环境:灵水村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民间歌谣、传说故事常以水为主题,如《灵泉谣》;传统社戏中也有“祈雨”“祭水”等剧目。村民还会在院落中砌筑“水景墙”、摆放鱼缸,将水元素融入居住空间,体现对“水聚财气”的文化认同。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的利用与技术系统:
1)工程调控水:灵水村曾因煤窑无序开采导致水井和泉水干涸,村民用水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村里从北山沟抽水上北山,在北山顶修建水塔,通过自来水管道将水引入村民家中;
2)水资源管理:灵水村有着悠久的水资源保护传统,村民们共同制订了村规民约,并刻成“龙池三禁”石碑。
2.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择址避害与地形改造:依“风水”理论选址于群山环抱之地,借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顺应水流,形成“天人合一”的自然格局,既规避水患又便于水资源利用;
2)水系主导空间结构:村内水源不仅为生活提供保障,还影响村落布局,围绕水源形成公共活动中心,居住空间也依水系走向分布,呈现出与水系紧密关联的独特村落形态。
三、小结
灵水村的人水关系经历了“依赖-敬畏-共生-创新”的演变:从古代“逐水而居、规则治水管水”,到近代“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并重”,其核心始终是尊重水资源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这种传统智慧对当代乡村振兴具有启示意义——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平衡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文化保护,灵水村提供了“以水为魂,活态传承”的样本。
参考文献
韩雅男,付军(2024).京西传统村落景观保护提升策略研究——以灵水村为例.城市建筑, 21(4), 26–28.
陈铭,贾潞娟,何源(2022).叙事语法视角下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策略研究——以北京西郊灵水村为例.小城镇建设, 40(12), 8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