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流域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平台 -> 教学案例库 -> 案例库地图 -> 辽河流域 -> 正文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林西县白音长汗遗址

发布日期:2025-07-10

案例编号:LH-008

所属年代:新石器时代中期

所属区域:西辽河流域

完成学生:孙御航、王翔宇、董晓曦

指导教师:袁敬诚、汪芳、李志刚、杨子江、张子龙、冯任军、高晨舸

合作高校:沈阳建筑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地处西拉木伦河北岸黄土丘陵区,属西辽河上游流域;

2)气候条件: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敏感带,夏季暴雨集中,冬夏温差显著;

3)地形地貌:选址于河流二级阶地(海拔730-750米),高出古河床约40-50米,依托低山丘陵形成天然防洪屏障;

4)人文环境:作为兴隆洼文化核心聚落,通过阶地取水、环壕排水、功能分区构建早期流域人居适应范式。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聚落形成"阶地潜水-地表径流-泉水"三级取水体系:浅层窖穴掘至潜水层获取地下水;河漫滩设捕鱼陷阱,冲沟下游建蓄水洼地调蓄雨洪;居住区周边泉眼提供日常饮用水。灰坑兼具储水功能,体现水资源时空管理意识,支撑粟作农业与制陶手工业。

2.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双聚居区依水文地形展开:50余座凸字形房址分南北两区,以环壕界定边界。G2门道东向直指古河道,强化人水空间关联;房址门向差异化规划响应日照与坡向;室内形成"灶区炊煮-中后部加工储藏-墙侧生产工具"的功能分区,实现生产生活空间高效组织。

3.水灾害防控与韧性构建

二级阶地选址规避洪患,环壕系统兼具排水防涝功能;房址居住面采用整体抹泥烧烤工艺形成防潮层,提升室内环境韧性;灰坑储水与蓄水洼地形成雨洪资源化利用网络,实现"旱蓄涝排"的动态平衡。

4.水文化传承与地方记忆

山顶墓葬区体现水文空间的神圣化叙事;A、B区差异化规划反映族群社会组织与水环境适应的文化多样性,维系"人-水-地"的精神纽带。

三、小结

白音长汗聚落通过阶地取水技术实现水资源功能性支配,以环壕引导的空间布局响应季风气候挑战,形成"规避洪患-调蓄用水-神圣叙事"的适应性体系。其双区互补结构彰显社会组织与水环境互动的早期智慧,但因红山文化期气候干旱化导致生态压力加剧,最终呈现人地关系动态平衡的史前样本。


参考文献

常经宇(2020).白音长汗遗址二期乙类遗存A、B两区聚落对比分析.北方文物.

陈继玲等(2020).白音长汗遗址兴隆洼文化聚落空间研究.边疆考古研究.

刘建新(2022).白音长汗遗址第二期乙类聚落家户研究.黄河·黄土·黄种人.

汪永臻(2019).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聚落研究.天津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