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诸河流域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平台 -> 教学基地 -> 轻舟地图 -> 西南诸河流域 -> 正文

云南元阳垭口村“流域轻舟”科技服务教学基地

发布日期:2025-06-09

【编号名称】077 WS-010

【依托单位】云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支持单位】云南省元阳县攀枝花乡人民政府

【负责专家】杨子江 教授

【所属地区】西南诸河流域 / 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攀枝花乡

【联系方式】云南大学 杨子江,ual0506@163.com

【基地属性】流域文明与遗产传承、流域生态与绿色发展、流域水工程与防灾减灾

【基地特色】

1)流域文明与遗产传承:基地承载着深厚的流域文明,其梯田文化历经千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守林人”“木刻分水法”等传统习俗体现了流域文明的智慧。同时村里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改造保留了民族文化根脉,让古老的文明焕发生机;

2)流域生态与绿色发展基地“四素同构”生态系统,通过梯田水系修缮和森林保护,生态得以持续稳定。基地发展生态农业,梯田红米、梯田鸭等特色农产品成为绿色发展的亮点,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3)流域水工程与防灾减灾:基地“木刻分水法”合理分配水资源,确保梯田灌溉,现代水利设施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遗产区数字监管平台和立体化监测项目的建设,实时监测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保障流域生态安全。

【已有积累】

1)项目基础

① 元阳哈尼梯田世界遗产区总体规划项目

② 元阳哈尼梯田世界遗产区垭口村实用型村庄规划项目

③ 元阳哈尼梯田世界遗产区垭口村稻作研学基地规划设计项目

④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西南河流源区径流变化和适应性利用(元江子课题)(91647203)”

⑤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哈尼梯田景观结构-水文连接度与世界遗产保护研究(41371066)”

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生态修复的山地梯田传统村落的地域建造体系及其绿色替代技术研究——以元阳哈尼梯田地区为例(51678287)”

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重点项目“旅游可持续发展与生计-能源-粮食-水关联研究:过程、机制与多尺度效应(41920104002)”

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化与旅游化的关系演变与互动机制(41471122 )”

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哀牢山区哈尼梯田景观空间格局与水生态过程及其保护研究(40901062)”

2)数据基础

① 水文数据:已完成垭口村及周边区域主要山地溪流与灌溉水系的流量监测与调配机制建模;采集了区域内近10年日降水量、蒸发量、径流变化趋势等数据,并引入遥感估算结果用于补充小尺度缺测区域;初步构建垭口梯田系统内“微水系—田块单元—引水设施”三级水文结构模型,为灾害模拟与水工优化提供依据;

② 气象数据:收集整合区域过去20年逐日温度、湿度、风速、风向、气压等历史气象要素数据;建立与云南省气象局合作接口,实现与区域实时气象监测数据同步,支撑动态模拟与预警演练;数据主要来源包括中国气象数据中心(CMDC)、云南省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及项目团队自建自动气象站;

③ 地理数据:建立多源空间数据系统,涵盖:大地测量控制点与垭口村GNSS观测数据;数字正射影像(DOM)分辨率优于0.2米,覆盖面积超15km²;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精度达到5米级,已用于地形分析、水系提取与地灾易发区判定;

④ 社会经济数据:建立垭口村“空间—人口—产业”三维综合数据库,包括户籍人口结构、常住人口迁移趋势、村域内耕地与林地利用情况;采集并编码整理农耕方式、非遗从业者、旅游服务设施、手工艺空间分布等20余类经济文化活动数据;经济行为数据与资源利用数据实现时空对照分析,支撑文旅产品开发、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等研究工作。

【预期开展科技服务与教学活动】

1) 流域文明与遗产传承

① 科技服务:为解决红河-哀牢山区域农耕文化遗产传承断层、保护碎片化与价值转化难的现实问题,本基地将深入垭口村等典型聚落,系统性采集并构建包含空间、行为、口述史的多维文化基因数据库。在此基础上,融合GIS建模与语义分析,绘制可视化的区域文化图谱,为遗产区聚落保护与发展提供文化层面的决策依据。最终,应用AI与三维重建技术,将静态遗产资源转译为沉浸式VR体验、价值阐释交互地图等数字文旅体验产品,推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

② 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将围绕红河流域民族文化演进、数字人文理论与在地化社区营造方法展开。带领学生深入垭口村开展田野调查,系统学习并实践建筑测绘、口述史访谈、三维激光扫描与建模、GIS制图、VR场景搭建等数字技术。通过指导学生完成“乡村博物馆”策展、文化活动策划、数字化遗产展示等综合性成果,实现从调研到设计、再到传播的全链条实践教学。

2)流域生态与绿色发展

① 科技服务:为解决当地农业生态系统退化及“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不清的挑战,本基地将利用遥感、无人机与地面调查等手段,对哈尼梯田“四素同构”系统的生态功能进行动态监测与量化评估,并建立生态产品价值(GEP)核算模型,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提供数据支撑。在此基础上,提出“生态农业+自然教育”、“梯田红米+碳汇标签”等具体的“生态资产+文旅融合”落地模式,帮助当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收益;

②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涵盖哈尼梯田复合生态系统原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价值评估(GEP)理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组织学生在垭口村实地开展生态样方调查、水土样本采集分析、无人机遥感数据处理等监测工作,并应用GIS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与碳汇估算。通过完成《村域生态价值评估报告》,设计“遗产可持续旅游”或“低碳生态研学旅游”规划方案等实操项目,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生态问题的综合能力。

3)流域水工程与防灾减灾

① 科技服务:为应对红河上游山区村落滑坡等灾害频发、传统水利智慧失传、现代预警体系缺失的威胁,基地将系统测绘并解构哈尼梯田的传统水利系统,提炼其防洪抗旱的工程智慧。同时,融合物联网与水文模型,构建村庄尺度的数字孪生防灾平台,实现对洪水与滑坡风险的实时模拟与预警,构建“传统水利认知—现代水工模拟—韧性系统设计”三位一体的研究路径。最终,为当地社区提供涵盖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的韧性提升综合方案,打造低成本、高效能的社区防灾体系;

② 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聚焦山地小流域水文地理、灾害学原理以及社区韧性与适应性规划理论。带领学生实地开展流域水系测绘、地质灾害隐患点踏勘,并运用GIS和水文模型进行滑坡风险模拟分析。通过指导学生编制《村庄风险识别地图》、设计《农业遗产与社区韧性提升方案》等,旨在培养学生在复杂山地环境下开展综合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的实践能力。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