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名称】067 WS-009
【依托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支持单位】云南省腾冲市清水镇人民政府
【负责专家】杨毅 教授
【所属地区】西南诸河流域 / 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清水镇
【联系方式】昆明理工大学 吴志宏,ual0506@163.com
【基地属性】流域聚落与空间规划、流域文明与遗产传承
【基地特色】
1)流域聚落与空间规划:清水社区的空间规划以“多规合一”理念为核心,兼顾生态保护与乡村发展。社区位于南溪河流域,背靠茶山、面朝梯田,聚落呈Z字形分布,民居依山就势,采用火山石地基和土坯墙体,保留传统建筑风貌。同时,依托滇越铁路文化及茶马古道资源,规划串联大地茶海、马帮老学堂等节点,形成“文化+生态”的旅游环线,推动村庄从生产空间向文旅综合体转型;
2)流域文明与遗产传承:社区挖掘流域文化,传承马帮、农耕和佤族文化。朱星街曾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驿站,瓷器产业发达,产品远销缅甸。司莫拉佤族村保留传统木鼓、歌舞和节庆,建设陈列馆展示500年历史,并通过农事体验和茶文化研学活化遗产。社区融合多民族文化,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推广普通话和家风教育,增强文化认同。
【已有积累】
1)项目基础
① 清水社区老寨子村打造出花缘里旅游项目
2)数据基础
① 水文数据:河流流量、降水量、蒸发量等的长期监测数据;
② 气象数据:温度、湿度、风速、气压等气象要素的历史记录;
③ 地理数据:大地测量数据、数字正射影像数据、数字高程模型数据等;
④ 社会经济数据:洱海流域内人口分布、经济活动、土地利用等信息等。
【预期开展科技服务与教学活动】
1)流域聚落与空间规划
① 科技服务
三维流域建模与用地评估:利用无人机航测与GIS空间分析,对社区内桃花沟水域、茶园坡地及佤族村落进行地形水文模拟,识别水土流失高风险区(如坡度>25°的陡坡茶园),划定生态缓冲带边界,为旅游环线选线提供依据。针对陈家寨等传统村落,通过点云扫描建立民居建筑数字档案,评估结构安全性与改造潜力,标注具有“三砖一瓦”封火墙、火山石地基等特色的保护性建筑。
闲置空间活化设计:选取马帮老学堂(百年石木结构建筑)等闲置资源,采用BIM技术进行改造推演,保留原有石砌墙体与坡屋顶形制,植入研学展示、非遗工坊等功能模块,形成“修旧如旧”的文化地标。
② 教学内容
“用地功能混合设计”工作坊:联合昆明理工大学等高校,组织学生与村民共同设计茶旅复合空间。参考司莫拉幸福餐厅模式(年销售茶叶40万元),在茶海中嵌入可移动式茶棚,实现“制茶体验-品鉴销售-民宿休憩”功能垂直叠合,提升土地集约效率。
低碳村落营建实训:基于社区污水处理设施(50吨/日规模)现状,指导学生设计生态微循环系统模型,如屋面雨水收集花园、生物滤池沟渠等,应用于司莫拉新村建设,目标降低30%污水处理能耗。
2)流域文明与遗产传承
① 科技服务
文化空间数字孪生:对司莫拉佤族村进行全景扫描,建立“佤寨数字博物馆”。通过3D建模还原木鼓房、寨心桩等祭祀空间,开发AR程序实现扫码触发木鼓演奏动画,强化佤族“万物有灵”信仰的空间叙事。
民居适应性改造:针对佤族传统民居(火山石地基+土坯墙体),研发“轻钢介入”加固技术:在保留外墙风貌前提下,内部嵌入钢结构支撑体,改造为佤锦织造工坊或生态民宿,提升功能适应性。
② 教学内容:
“图腾转译”设计工坊:带领学生与村民提取佤族牛头纹、太阳纹等图腾符号,转化为建筑构件;纹样装置化:将牛头纹抽象为茶海观景台栏杆图案;材料在地化:用藤编工艺制作茶园遮阳灯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