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名称】003 WS-001
【依托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支持单位】云南省大理市海东镇人民政府
【负责专家】杨毅 教授
【所属地区】西南诸河流域 /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
【联系方式】昆明理工大学 周茜,ual0506@163.com
【基地属性】流域聚落与空间规划、流域文明与遗产传承、流域生态与绿色发展
【基地特色】
1)流域聚落与空间规划:村落沿湖呈带状分布,背靠苍山,面朝洱海,传统白族民居与高端民宿并存。通过“三线划定”生态搬迁、环湖截污工程及沟渠治理,构建人湖和谐空间,形成“网红旅拍村”与生态保护区共生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2)流域文明与遗产传承:海东镇位于洱海东岸,是白族文化的重要承载地,拥有4000多年的人类活动史,出土新石器时代石斧、青铜器等文物,见证洱海流域早期文明。现存金梭岛南诏避暑行宫遗址、天镜阁(“望夫云”传说地)及罗荃寺等历史遗存,保留白族“土八碗”、大本曲(国家级非遗)等民俗文化,正月接佛节、龙船赛等节庆活动延续至今;
3)流域生态与绿色发展:依托洱海19.5公里湖岸线及喀斯特地貌,形成“山—村—湖”生态格局。近年通过荒山覆绿(种植红豆杉等3000余亩)、截污治污及农业尾水循环利用,生态显著改善,玉带云景观重现,推动“文旅+生态”融合,文笔村民宿群、金梭岛渔旅合作社等带动绿色产业升级。
【已有积累】
1)项目基础
① 洱海流域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示范项目
② 白族传统聚落保护与文旅融合规划
③《洱海流域多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策略》(联合大理大学课题组)
④《高原湖泊传统村落空间韧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数据基础
① 水文气象数据:洱海近10年水位、水质监测数据,以及山十八溪径流量记录;
② 地理信息数据:高精度DEM(数字高程模型)、遥感影像(含湖岸线变迁分析);
③ 聚落档案:海东镇白族传统民居测绘数据、金梭岛南诏行宫遗址考古报告;
④ 社会经济数据:环洱海46村旅游客流量、村民收入增长对比。
【预期开展科技服务与教学活动】
1)流域聚落与空间规划
① 科技服务:智慧化管理平台建设:集成移动GIS技术,对海东镇山地聚落进行三维建模,分析地质灾害风险点(如山洪、泥石流),优化村落疏散路径与截洪沟布局;民宿集群低碳改造:推广“光伏屋顶+雨水收集”系统,设计白族传统民居与现代节能技术融合方案(如地源热泵、生态透水铺装),降低民宿能耗30%;
② 教学内容:空间韧性设计实训:指导学生模拟极端气候下聚落应对能力,结合黄龙山隧道智能消防系统案例,设计“智慧消防+应急疏散”一体化方案;社区参与式规划:联合村民开展“未来村落”工作坊,利用沙溪古镇“一机游”智慧管理经验,设计海东镇数字化导览与垃圾分类管理平台。
2)流域文明与遗产传承
① 科技服务:数字化保护与活化:利用3D点云扫描建模技术对海东镇白族传统民居扫描进行对比分析、金梭岛南诏行宫遗址及天镜阁壁画进行数据采集,建立白族文化遗产数字基因库,解决传统技艺传承断层问题;
② 教学内容:田野调查与数字化实践:指导学生开展白族口述史记录、古建筑测绘及非遗工艺(如扎染、大本曲)数字化存档,结合GIS技术绘制“海东镇文化遗产时空地图”;文创开发实训:依托天镜阁“望夫云”传说、罗荃寺佛教文化,设计数字文创产品(如动态壁画NFT、虚拟祈福场景),探索传统文化IP商业化路径。
3)流域生态与绿色发展
① 科技服务:面源污染智能监测:构建“山—村—湖”面源污染动态监测网络,结合无人机航拍与物联网传感器,实时追踪农田径流、民宿污水排放数据,优化洱海流域生态修复方案;
② 教学内容:生态模型与数据分析:组织学生参与洱海绿色建筑方案设计、绿色建筑碳排放评估,利用现有规范与计算机模拟技术模拟不同治理策略对洱海环境的影响;低碳旅游规划:结合海东镇“山—湖”景观带,设计生态研学路线(如湿地观鸟、红豆杉林碳汇教育),编制《海东镇绿色旅游运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