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名称】022 YA-006
【依托单位】吉首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支持单位】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吉首大学人文学院
【负责专家】吴吉林 教授
【所属地区】长江流域 / 湖南省湘西州怀化市
【联系方式】吉首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杨靖,ual0506@163.com
【基地属性】流域聚落与空间规划、流域文明与遗产传承、流域生态与绿色发展、流域水工程与防灾减灾
【基地特色】
1)流域聚落与空间规划:沅水曾是西南商贸要道,形成以码头为核心的集镇,如洪江古商城、浦市古镇、里耶古镇等;聚落常沿河岸或山谷分布,形成“带状”或“串珠状”格局;流域内汉族、苗族、侗族、土家族等民族杂居。核心特色在于自然适应性、民族多元性、商贸历史性的融合,其传统智慧对现代城乡规划仍具借鉴意义,尤其在生态脆弱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
2)流域文明与遗产传承:沅水流域文明的核心在于“山水为脉、民族为魂、商路为链”,遗产不仅有闻名遐迩的古城古镇,更有数量占比超湖南半数的传统村落等物质遗产,而且有以里耶秦简、苗族银饰锻造、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辰河高腔、傩戏、芷江受降坊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流域的文化多样性,为研究中国西南民族走廊、古代商贸网络和生态适应提供了珍贵样本;
3)流域生态与绿色发展:沅水流域是生物多样性热点区,拥有武陵山、雪峰山等原始次生林和洞庭湖上游湿地,是候鸟迁徙通道;其山地-丘陵-河谷垂直梯度生态格局明显;为喀斯特地貌,生态脆弱,石漠化风险高。需要平衡水电与生态、乡村振兴与生态协同等关系及处理好与贵州、重庆的跨区域生态协作;
4)流域水工程与防灾减灾:沅水流域面积和流量在湖南均排第二,有五强溪水电站、凤滩水电站等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历史治水经验丰富,主要有古城防洪设计和梯田水系管理,是需要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的重要区域。
【已有积累】
1)项目基础
①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户视角下武陵山片区旅游乡村生态恢复力演变:特征·机制·趋势(42061036)
②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可持续生计视角下武陵山片区旅游农户生计韧性演变机制与趋势(42361032)
③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共同富裕目标下武陵山区乡村非遗传承人生计安全与调适研究(23XMZ027)
④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社区与农户视角下民族地区旅游乡村韧性演变:特征·机制·趋势(2023JJ30491)
⑤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湖南高质量发展时空特征及协同发展路径研究(23XB07)
⑥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武陵山片区典型乡村聚落转型重构与影响机制研究(22YBA152)
⑦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减贫效应提升机制研究(2021JJ30557)
⑧ 千里沅江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黄金走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数据基础
① 社会经济数据:沅水流域内各县市的人口、社会、经济等统计年鉴数据;
②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数据:沅水流域内各县市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数据集;
③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沅水流域内各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数据;
④ 传统村落数据:沅水流域内国家级传统村落分布数据;
⑤ 其他基础数据:沅水流域内相关水文、气象、交通等基础数据。
【预期开展科技服务与教学活动】
1)流域聚落与空间规划
① 科技服务:利用GIS、遥感技术和三维建模分析沅水流域典型乡村聚落空间分布与地形、水文的关系,通过聚落空间模拟提出优化布局方案。利用数字化测绘和VR技术复原乡村传统聚落风貌,编制民族地区乡土聚落/传统村落保护规划;
② 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分析沅水流域典型乡村聚落的空间结构。带领学生对德夯苗寨、芙蓉古镇和芋头侗寨等不同民族的传统聚落进行实地测绘与调研,学习测绘技术与空间数据分析方法。联合规划、建筑、园林等专业开展跨学科的流域聚落更新设计竞赛。
2. 流域文明与遗产传承
① 科技服务:建立沅水流域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利用区块链技术确保数据真实性。开发AR/VR应用,利用深度学习等数字化技术突破里耶秦简保护与展示瓶颈,打造“科技+文化”应用场景,通过沉浸式文化体验推进凤凰古城、芙蓉古镇、老司城和芷江受降纪念馆等地文旅深度融合。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艺人合作,记录并传播银饰锻造、建筑营造技艺和民族歌舞演艺等,实现非遗活态传承;
② 教学内容:设计沅水流域文明主题研学路线,充分利用XR实现人境交互。带领学生对聚落村民进行深度访谈,通过口述史整理各类民间故事与传说。鼓励学生将流域民族文化遗产符号化,在地域建筑与景观创新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如西兰卡普、土家蜡染等。
3. 流域生态与绿色发展
① 科技服务:推广生态修复与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开展酉水流域污染治理试点。开展农林、旅游、健康等资源开发与生态承载力间的平衡以及特色生态资源的产业化技术研发。研究湘西地区开展重要动植物类群区系分类、系统进化,珍稀动植物遗传多样性及其保育等。推广通道县侗族稻鱼共生系统的传统循环农业技术;
② 教学内容:在借母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生物多样性识别与保护,引导学生认知喀斯特地貌、石英砂岩峰林地貌与垂直梯度生态格局。依托武陵山生物科学馆的丰富馆藏资源,面向儿童及青少年开展系统化、分层次的生物科普教育。结合大学生众创空间孵化绿色创业,支持学生开展流域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与整治项目。
4. 流域水工程与防灾减灾
① 科技服务:采用BIM技术检测道路、桥梁、大坝和堤防结构隐患风险,开展工程安全评估。在溆水流域花瑶族梯田地区利用无人机巡检定期航拍识别山区梯田破损与淤塞区域,对陡坡梯田应用低压灌溉,减少冲刷,采用手机APP远程监控田间水位;
② 教学内容:设置防灾嘉年华互动展台如地质灾害防避、急救包扎教学等,深入社区开展防灾减灾科普活动。通过实地考察或视频讲解,学习怀化芋头和皇都侗寨风雨桥的防洪设计经验。参观沅陵县五强溪水电站、凤滩水电站工程项目,学习观摩现代水利技术。带领学生排查校园隐患,开展风险识别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