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名称】064 YA-013
【依托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支持单位】云南省昆明市碧鸡镇观音山村委会
【负责专家】杨毅 教授
【所属地区】长江流域 / 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
【联系方式】昆明理工大学 项振海,ual0506@163.com
【基地属性】流域文明与遗产传承、流域生态与绿色发展
【基地特色】
1)流域文明与遗产传承:滇池流域覆盖昆明市主城区及周边区域,百草村紧邻滇池且水系直接连通,百草村因曲焕章在此采药得名。百草村已修复古建筑10余处,保留了非遗活动;曲焕章旧居现为中医药文化博览馆。发展民宿等业态,如“土土民宿”由老宅改造而成,其以生态和流域地区传统合院式民居博物馆为特色,乡土文化富集的体验性旅游度假村落;
2)流域生态与绿色发展:百草村中药资源丰富,药膳产业发达,基于滇池“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将滇池水文特征纳入考虑范围,形成以农业、林业第一产业为基础,旅游服务为主导,矿泉水合理开发利用第二产业为补充的产业结构,在未来,百草村想要打造“百草药膳养生谷”,建设中医研学和观光园。
【已有积累】
1)项目基础
① 昆明市西山区百草村提升改造建设项目
2)数据基础
① 水文数据:河流流量、降水量、蒸发量等检测数据;
② 气象数据:温度、湿度、风速、气压等气象要素的历史记录;
③ 地理数据:大地测量数据、数字正射影像数据、数字高程模型数据等;
④ 社会经济数据:西南流域内人口分布、经济活动、土地利用等信息。
【预期开展科技服务与教学活动】
1)流域文明与遗产传承
① 科技服务:本基地将以百草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核心目标,通过系统的田野调查与数字化采集技术,构建完整的文化遗产数字档案。结合滇池流域生态特征(如龙潭水系、螳螂川水文网络),对百草村“药食同源”传统(如滇池金线鲃种质资源、曲焕章药膳配方)进行生态-文化双重编码,建立“水域-药材-技艺”关联数据库。项目将联合当地村委会,深度挖掘村落口述历史、传统技艺及文化实践,在商业开发背景下,探索传统文化活态传承路径,助力百草村的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② 教学内容:团队分析百草村“退塘还湿”政策(滇池治理措施)与白族“龙潭崇拜”的关联性,探讨水文化对社区记忆的塑造。运用3D建模、虚拟现实(VR)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创新性转化,打造动态数字孪生村落。基于跨学科研究框架,引导学生掌握濒危文化遗产的记录、保护与传播方法,形成“社区参与+技术赋能+学术研究”三位一体的长效保护机制。
2)流域生态与绿色发展
① 科技服务:本基地将以百草村独特的资源结构与空间形态为研究核心,开展流域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创新实践。结合滇池流域螳螂川水系分布特征,对百草村“龙潭-梯田-村落”三级水文格局进行高精度建模。通过激光雷达扫描与历史航拍对比,解析村落选址与滇池水位波动的适应性关系(如防洪沟渠走向、水源地保护范围),构建“水敏感型”聚落空间数据库。通过数字化技术对村落空间肌理进行高精度分析,深度解码其村落的丰厚资源与生态适应性基因;
② 教学内容:学生团队将深入田间地头,以多学科视角剖析聚落形态与绿色发展的共生逻辑。测绘百草村梯田灌溉系统(如“沟埂一体化”结构),分析其雨水截留、水土保持效能,提炼适用于滇池流域的低碳营建技术。成果将具有二元价值,一方面为绿色发展提供兼具文化传承与生态友好的技术导则,另一方面锤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培育其在绿色生态设计、文化遗产活化、乡村规划、生态修复等领域的系统性思维。